公务安全邮箱登录 | 政务服务门户登录 | 
繁体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 关注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本市动态 > 乡镇街道 > 龙泉街道

把“民生小事”做成“幸福大事”——龙泉街道城市品质不止于美更在暖

时间:2025-09-19 来源:

从开窗见绿到推门入园,走在龙泉街头,充满绿意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不仅点缀了城市风景,也让健康生活触手可及;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龙泉的邻里中心集纳了居民的多样需求,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再到文化社区的情感交融,用治理的“精度”,丈量出民生的“温度”……龙泉街道正以细腻的治理智慧,破解城市品质提升的核心命题,将“整洁有序”与“民生温度”揉进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城市管理:在“秩序”与“便利”间找到民生最优解

城市管理,管什么?怎么管?龙泉街道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管理答卷”——既要让城市整洁有序,也要让市民生活更便利。

城市管理从来不是“一刀切”的管控,而是“刚刚好”的平衡艺术。街道锚定既要让城市有“颜值”,更要让生活有“质感”的目标,深耕“微空间”改造。利用街头闲置地块、墙角边角空间,打造出20余处口袋公园,每一处都精心搭配乔木、花灌与休闲座椅,既成了城市的“绿色补丁”,更成了居民的“家门口客厅”。如今走在龙泉街头,三步见绿、五步见景,居民下楼就能拥抱自然,健康生活无需远行。

在“守好秩序”上,街道跳出“被动整改”的传统模式,坚持“疏堵结合、服务民生”原则,构建“网格员巡查+商户自治+群众监督”的联动机制。针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等痛点,网格员定期巡查劝导,协助商户规范经营;联合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示范区大队,通过“科学规划、多元共治、长效管理”三法并举,把流动摊贩请进来,既破解市容秩序维护难题,又保障群众生活便利。如今的龙泉街道,商铺门前整洁有序,主次干道畅通无阻,城市的“烟火气”与“秩序感”相得益彰。

便民服务:在“效率”与“温度”里破解民生关键题

传统社区服务往往分散在不同场所,如生活超市、卫生站、养老点、综合文化馆,居民办事需“多头跑”,政府管理也需“多头管”。在龙泉,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街道创新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将散落的服务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多头跑”变成“一站办”。以龙泉苑社区邻里中心为例,打造出12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载体。一楼以社区食堂为主,为辖区内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打折售卖餐食,解决了老年人一日三餐问题;设置好帮手便民服务坊,为辖区老年人免费理发,同时每周末开展磨剪子、磨菜刀、缝补衣物等志愿服务活动。二楼以文化服务为主,设有四点半课堂、舞蹈、绘画、乒乓球等项目,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这种每天买菜的熟面孔、遛娃时的家长群,形成“非规划性社交”,重建城市生活中稀缺的熟人社会网络。

不止于“功能整合”,龙泉街道更懂“精准服务”。针对外卖小哥、代驾师傅等新业态群体精心打造“红新驿站”,24小时热水、手机充电、临时休息区,让奔波的劳动者有处歇脚。顺应“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的传统养老观念,打造家门口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人舒心、家属安心。目前,街道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处、社区嵌入式医养机构2处、区域性康养中心2处。

文化社区:在“时间”与“附近”中重塑联结归属感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邻里互不相识”成了普遍困境。龙泉街道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以“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为抓手,打破空间界限、年龄壁垒,让“陌生邻里”变回“熟人社区”。

这里的文化社区功能复合打破单一空间界限,全龄友好包容全生命周期人群,从不局限于“单一功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既能举办理论宣讲,也能开展社区微业技能培训;墨子书院内,既有成人阅读区,也有儿童绘本角;社区文化广场上,白天是老人的太极场,晚上是居民的广场舞阵地。这种“功能复合”的设计,让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原本“各玩各的”空间,变成了“全民共享”的社交平台。

街道围绕文化场景及品牌,认真梳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诉求。聚焦“老少青”等不同群体需求分层设计项目,实现“年龄标签+兴趣图谱”精准匹配。年轻人通过社区瑜伽班、读书会,老年人通过棋牌社、合唱队,基于共同爱好形成稳定社群,这类社群超越邻居的物理标签,升华为情感连接。更关键的是,街道通过培育“社区主理人”,鼓励居民自主策划活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高频互动取代了擦肩而过,“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在龙泉街道重新绽放。


友情链接: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5888998 邮箱:tzxxh638@zz.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