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街道樱花苑文化书院内,省级文化资源进社区药膳食疗课正热闹开讲,讲台前,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正细致讲解中医体质辩识和调养方案制定;台下,该校学生志愿者正穿梭分发养生资料、协助居民记录饮食注意事项。“这批大学生打暑假一开始就常驻咱们书院了,日常帮着开展科普课堂、搞手工制作,这次正好遇上学校老师来开展药膳食疗课,师生在社区课堂碰面,配合得格外默契。”樱花苑社区党委书记杨芳笑着介绍。而这偶然的师生邂逅,正是这个夏天龙泉街道各文化书院与大学生暑期实践“双向奔赴”的缩影。
自暑期以来,龙泉街道以文化书院为枢纽,联动多所高校、承接上级资源,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为龙泉文化社区建设绘就了一道充满青春气息的亮丽风景线。
需求靶向定位:精准画像,筑牢校社对接“第一环”
要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居民心坎,精准定位需求是关键。街道将“居民要什么、高校能提供什么、书院就组织什么”的闭环理念贯穿始终,牢牢守住校社对接“第一环”。立足辖区青少年成长规律与多元需求,以“校地联动”为抓手,引导高校实践队结合社区实际策划活动,形成“按需设计、特色鲜明”的实践模式。通过前期深入各社区文化书院调研,详细摸排居民在健康护理、应急救护、亲子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梳理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实践方向,实现供需两端精准“握手”。这种靶向式对接,既为大学生搭建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长平台,也让社区文化服务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切实解决了居民急难愁盼。
书院搭台聚合力:资源聚合 打通下沉“最后一公里”
文化社区建设,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持续注入。或是在书院里辅导孩子功课,或是在非遗课堂上传授技艺,或是在社区里提供便民服务……这个暑期,龙泉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大学生挥洒青春的印记。街道以文化书院为资源聚合平台,一方面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将省级药膳食疗课程、非遗文化资源等优质项目引入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规格文化服务;另一方面,为返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广泛动员返乡大学生、高校实践团队积极参与文化书院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积累宝贵经验。大学生与龙泉文化书院的“夏日邂逅”,不仅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更形成了“需求摸排-资源聚合-活动落地-长效保障”的文化社区建设闭环。
场景创新落地:青春赋能,打造文化体验“新场景”
“孩子每天都盼着去书院,不仅有人辅导作业,还能学非遗、懂科技,我们上班也踏实多了。”辖区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文化书院场景创新带来的实效。依托文化书院的阵地优势,街道大胆创新服务场景,从红色教育、非遗传承到作业辅导,文化书院“变身”暑期宝藏空间,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暑期生活“新晋宝藏地”、居民文化生活的“新据点”。非遗传承课堂里,“探秘榫卯—木头里的魔法扣”“北辛土陶—古老泥土的故事”等特色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作业辅导室中,大学生耐心为孩子答疑解惑,解决家长“看护难”的后顾之忧。中医特色养生课堂,实用医疗保健知识融入日常,让健康养生理念走进社区家庭……多元的服务场景,既填满了青少年的暑期时光,也点亮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让龙泉街道的文化书院真正成为连接资源、服务群众的暖心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