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会议室的固定桌椅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居民围坐讨论文化活动的热烈场景;当传统办公场地蜕变为“社区会客厅”,居民在此享受着融入日常的文化服务;当老年大学的悠扬歌声与文化书院里居民交流分享的欢笑声相互交织——龙泉街道文化书院的亲民化建设,正让这片社区空间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办公场地”到“文化客厅”:亲民化的空间革新
“以前来社区,感觉就是办事的地方,现在这儿就像咱家门口的文化乐园,每个社区的书院都有自己的味儿!”居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龙泉街道文化书院空间革新的显著成效。自文化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街道相关社区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推动文化阵地建设,升级改造后的文化书院,去除了行政化、形式化的痕迹,原本分隔的办公区域被打通,摇身一变成为宽敞明亮的“文化客厅”,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品茶、看书、交流文化心得,还能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客厅式”的设计让服务窗口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文化纽带”,“文化服务就在身边”的幸福感在各具特色的空间里得到了同样生动的诠释。
从“固定空间”到“多能场景”:会“变身”的文化阵地
“上午是书法爱好者的挥毫之地,下午成了亲子阅读的温馨空间,这里现在可热闹啦!”居民王阿姨对文化书院的灵活空间赞不绝口。街道巧妙运用“灵活空间”设计理念,实现活动空间“一室多用、分时共享”,极大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不仅如此,街道还打造了老年大学、青年夜校、技能培训课堂等特色功能区。老年大学配备了专业的教学设备,开设了书法、国画、戏曲等多种兴趣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年夜校则为年轻人提供自我提升的平台,涵盖职业技能、兴趣爱好等丰富课程。这种“空间重塑”让整个文化书院充满多元活力,真正做到了“文化阵地向群众靠拢”。
从“标准供给”到“精准覆盖”:全龄化的文化矩阵
“白天把孙女送到儿童文化活动中心,我就去老年大学上课,下课后还能顺路在阅览室借本新书,这日子过得充实又省心!”张奶奶的真切感受正是龙泉街道深耕“一老一小”服务、打造全龄友好空间的生动缩影。为让不同年龄段居民都能在家门口找到专属的文化滋养,街道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优化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家长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核心阵地资源,积极推行“全龄友好”定制文化供给服务机制,建立起覆盖“一老一小一青”的“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矩阵。在此基础上,街道进一步整合辖区学校、文化场馆、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常态化引入非遗体验、家庭教育讲座、“中医生活化”科普宣传等普惠性服务,将“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蓝图化为实景,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滋养。
从“被动参与”到“主角担当”:共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文化书院的建设进程中,龙泉街道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活动内容的策划安排,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都得到充分重视。建成后的文化书院,街道通过“动员+推荐+自荐”的形式,不断深入居民群众,充分挖掘文化达人、文艺骨干等,构建社区能人梯队,精心培育并组建起各类主理团队,居民自发担任社团“管家”,从主题策划到现场组织全由大家说了算。这种深度参与,让居民从社区文化建设的“旁观者”,摇身变为“参与者”与“管理者”。如今,文化书院备受居民喜爱,满意度极高,成为当之无愧的“民心文化工程”。
从“功能闲置”到“文化需求对焦”,从“治理属性”到“文化生活场景”,龙泉街道文化书院的亲民化建设,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服务理念的升级。这里不再是单调的办公场所,而是充满文化气息的“社区文化心脏”,是居民们“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精神家园。正如居民们所说:“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