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街道孙堂村卫生室是今年着重打造的3家样板卫生室之一,现已通过市卫健局验收。这座160平方米的集体产权卫生室,以专业姿态融入社区日常——2名执业医师与2名护士组成的团队,每日为3400余名常住人口的健康护航。317位老人的慢病随访、243名儿童的健康监测、206名高血压患者与73名糖尿病患者的精细化管理,在方寸之间织就一张细密的健康防护网。
规范建设打底子 设备齐全暖人心
步入卫生室,6个标准化科室各司其职却又默契联动。诊断室的灯光聚焦于医患交流,治疗室的器械在消毒后泛着安心的光泽,中西药房的药架上,每一味药材、每一盒药品都各安其位。HIS系统、公卫系统、智医辅诊系统与医保系统在此实现数据流转,无需繁琐等待,信息已随操作同步更新;康复理疗区里,拔罐器、艾壶、针灸针等器械静静陈列,等待在诊疗中发挥效用;智能随访设备记录着健康波动,冷暖空调调和出适宜的温度,起背式观察床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支撑,远程心电图机则将专业诊断的距离缩短至“一键之间”。在这里,专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诊疗环境与设备支撑。
精细管理提品质 智慧服务添便利
目光所及之处,秩序感自然流淌。统一的标牌在视线所及处提供指引,候诊区的座椅排列出舒适的间距,这是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融入日常的模样。更具活力的是信息化带来的改变,日间诊疗数据与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在此无缝衔接,居民通过预约系统提前锁定就诊时间,转诊需求可快速对接上级医院,远程医疗让专家资源突破空间限制。这些细微的调整,让“少跑腿、好办事”从期待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体验。
中医特色显功力 妙手仁心传美名
“张大夫的方子,总能说到病根上”,居民口中的张文俊医师,是卫生室里的“中医名片”。拥有20余年临床经验的他,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跟随陈明教授深耕5年,将妇科、儿科的诊疗心得打磨得愈发精准。他善用“组合拳”,辨证开出的中药方剂有着对体质的理解,针灸推拿的手法中透着对经络的熟稔,再配合艾灸的温煦、拔罐的通透、耳穴压豆的巧妙——这些传统技法在他手中,化解病人的烦忧和不适。在孙堂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是居民对这份匠心最朴素的认可。
如今的孙堂村卫生室,早已超越了“看病场所”的单一属性。它是社区健康生态的重要支点,用规范的建设、精细的管理、特色的服务,让“健康”二字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成为基层医疗样板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