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家园?龙泉街道以文化书院为支点,给出了生动答案。从搭建情感联结的“烟火场景”,到让文化基因融入日常肌理,从空间重构到生态共建,龙泉街道一步步将“文化”二字融入社区的每一寸肌理,让邻里疏离被温情化解,让文化基因在日常生长,让空间功能随需求重塑,让社区治理由众人共担,最终绘就一幅充满烟火气、文化味、人情味的社区新图景。
凝心:用“场景化共情”破解邻里疏离
街道跳出“活动堆砌”思维,以“烟火气”为核心,以文化书院为载体打造“家门口可触摸的情感场”,打破邻里间的陌生感。7月5日,樱花苑社区读书有方公司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周岁生日!“以前孩子在家总玩手机,现在每天跟着‘小董事’们线上打卡读《论语》,还拉着我们讨论里面的故事,邻里间也常因为孩子的阅读心得聊到一块儿。”参与其中的家长王女士笑着说道,这种家庭与社区联动的模式,让“书香”串联起家庭温情,更让邻里在文化共鸣中越走越近,真正让社区成为充满烟火气的情感共同体。针对现代人居“关门闭户”的痛点,流动电影放映、消夏电影节不仅放影片,更设“映前唠嗑”环节,由居民自荐分享与电影相关的人生故事,让光影之外多了份“熟人社会”的暖意——这种“小而美”的场景设计,让“睦邻”从口号变成日常。
铸魂:让“文化烟火气”融入社区肌理
不搞“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输出,而是以“精准滴灌”激活精神共鸣。国粹传承不走“表演式”路线,滨江社区开设“京剧生活化”课程,教居民用京剧唱腔唱社区公约,让传统艺术成为“可参与的生活美学”。设非遗传承工作坊、非遗小课堂等系列课程,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面塑、剪纸、竹编、松枝鸟……在这里,文化成为居民指尖流转的灵感、生活里生长的创意,大家在实践中理解“文化不是陈列品,而是创造力”。荆泉北路社区创新推出“彩虹面塑体验馆”,通过非遗体验活动,让老手艺人与年轻人围坐一堂,在技艺传授中传递文化记忆,让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中成为社区文化肌理里鲜活的基因密码。更有中医药文化讲座走进日常,人和社区常态化开展“中医义诊直通车”活动,从“二十四节气养生”到“小儿推拿窍门”,把老祖宗的智慧化作生活里的烟火气,让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举手投足的习惯,真正像毛细血管般融入社区肌理,在柴米油盐中生根发芽。
塑形:以“用户需求链”重构社区空间逻辑
街道打破“行政化空间”定式,按“生活需求链”重构书院功能。以“善”文化为核心,建设“诚善”“学善”“和善”“仁善”“礼善”等主题文化阵地,将“善”文化融入空间布局与活动开展,居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熏陶,让空间本身成为“会说话的文化载体”。荆泉北路社区、科圣路社区等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兑换”机制,居民参与课程管理、活动策划可积累“时间积分”,兑换服务,让空间不仅是“被服务的地方”,更是“创造价值的平台”。将闲置空间转化为文化艺术、生活美学等特色IP,打造了集阅读、培训、活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彩文化空间,为社区内的“一老一小一青”提供了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同时,针对“全龄段”需求设计“错时服务”:清晨是老年人的“健康早茶会”,午后是宝妈的“育儿沙龙”,夜晚是年轻人的“解压充电站”。
聚力:构建“自循环生态”替代“单向供给”
“自从有了‘文化主理人’,他们在这里组织读书分享会、文化讲座,还带着大家一起唱歌,慢慢地,大家都被吸引过来了。现在这里不仅是个休息的地方,更成了我们小区的文化中心,我们随时可以过来坐坐,还能带着孩子感受文化的魅力,真是太方便了!”社区居民陈阿姨开心地说道。为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街道以“人人可参与、人人能贡献”为目标,打造文化社区服务的自循环生态,发起“文化主理人”计划,不断深入居民群众,充分挖掘文化达人、文艺骨干等,鼓励居民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让每个人都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形成“大家事大家管、文化事共同办”的生动局面。同时,联动辖区优质商户成为“公益师资”,将商户资源转化为社区服务力量,打破传统治理中“单向供给”的模式,这种“利益共享+情感共鸣”的双轮驱动,让文化建设从“任务”变成“大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