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泉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笔,以城市更新为“形”、以价值培育为“魂”、以文明实践为“力”,构建起“共治共享”的文明赋能基层治理新范式,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勾勒出“颜值”与“气质”兼具的新生活美学。
公共空间更新:见缝插绿扩幸福 文脉肌理传递城市温度聚人心
城市公共空间是文明最直观的“展示窗”。漫步龙泉路,人行步道平整开阔,沿街建筑熠熠生辉。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绿色公共开放空间,点缀出现在龙泉的街头巷尾,展现着最生动的生活图景。北起解放路,南至青啤大道路,一座座口袋公园连接不断,虽然单个游园面积不大,但相互连接总长度却达到3.5公里。“这个游园就在龙泉路边上,‘古滕八景’主题很有滕州文化特色,每次走一走都觉得十分舒心。”漫步在龙泉路口袋公园市民的感慨,折射出空间更新带来的民生温度。龙泉路口袋公园巧妙保留文脉肌理,东城PARK、尚贤公园等“见缝插绿”,居民“推门入园”的幸福半径持续扩大。
功能空间活用:全龄需求为导向 一室多用探索服务潜能“最优解”
这种“针灸式更新”的智慧,更在龙泉青年夜校、老年大学、“社区微业”技能学堂得到了诗意延伸——功能空间打破固定用途的边界。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群体需求灵活变身,白天是老年大学的乐龄课堂,书法泼墨、戏曲悠扬;傍晚化作青年夜校的学习园地,创业分享、主题沙龙火热开展,青春在“充电”中焕发活力;周末又成为“社区微业”技能学堂,烘焙教学、花艺培训、短视频制作课程轮番登场。从知识学习到技能提升,从文化传承到社区治理,这些空间不断更新活动“菜单”,真正实现“一室多用”,让有限空间释放出服务全龄居民的无限可能。
文明实践落地:文旅融合筑阵地 共建共享焕发文明活力新风尚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是龙泉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的建设追求,亦是同步实施的“文化社区”的建设目标。近年来,街道探索打造“风起荆河 古韵新唱”——龙泉街道墨子科技文化城文旅融合文明实践展示带。以墨子科技文化城为场景,串联起文明实践所(站)、文明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人文网红打卡点、主题文化广场等丰富的文明实践资源,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实现文明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自项目启动以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不断培育居民的文明习惯。以“软性服务”激发居民守护文明、参与文明、实践文明的“共建共治”积极性,正在成为可感现实。
文明浸润培育:宣传宣讲聚能人 久久为功催生道德聚力树新风
文明的浸润并非朝夕可成,需要久久为功。街道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出发点,深度挖掘先进典型、“五老”人员、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等“能人”,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表达能力较强、群众基础牢靠”的“泉响增信”基层宣讲志愿团队,围绕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好事等内容开展宣讲百余场,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道德榜样从纸面“活”在居民茶余饭后。
全龄服务供给:定制服务全覆盖 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暖人心
从宣传教育、典型引领到“精准服务”,文明培育始终紧扣“全龄需求”。“家门口”的“暖心课堂”量身定制特长培养、学习辅导等课程,托举起青少年精彩假日;适老化改造稳步推进,社区里的“老年大学”让“老有所学”成为现实;“青年夜校”为青年充电赋能,“社区微业”技能学堂提升职业技能,“幼有善育、老有颐养、青有作为”落到实处。传统节日同样可以成为文明浸润的重要载体。重阳敬老“百叟宴”、端午安康粽飘香、腊八送粥添福添寿……依托“我们的节日”“运河大集”等系列活动,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吸引群众参与,积极扩大特色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让传统节日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一系列浸润着人文温度的民生服务活动,不仅让每个群体都能在文明培育中找到归属感,更让“全龄友好”成为龙泉最温暖的文明注脚。
参与模式创新:积分激励促转变 精神认同培育文明延续内生力
从“聆听者”到“行动者”,如何引导居民从“任务式参与”到“价值驱动型投入”的有益转变,是龙泉努力探索的课题。参加人居环境整治加分,理论宣讲服务加分,志愿服务活动加分,邻里帮扶、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继续加分……街道以服务撬动参与、以参与培育认同,通过“志愿服务+美德信用积分”模式,街道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转化为可量化的美德信用“泉泉券”,建立“积分档案”,实行志愿者积分累计、星级评定及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志愿者可凭“泉泉券”在美德信用合伙人商家享受商品折扣和免费服务。居民兑换的不只是物质奖励,更是精神认同,文明从此有了声声不息的内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