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安全邮箱登录 | 政务服务门户登录 | 
繁体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 关注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本市动态 > 乡镇街道 > 龙泉街道

龙泉街道:从“有形”到“有效”提质升级 聆听文明“花”开的声音

时间:2025-01-06 来源: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近年来,龙泉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引领”“引导”  文明培育铸就“向善之城”

一场场涤荡心灵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情暖人心的实践活动,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一幅幅文明有礼的温暖笑容……龙泉,这片人文沃土上孕育出的“好人之城”,始终不乏文化的浸润、精神的传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虽职业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龙泉人”。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一直以来,龙泉街道坚持抓好典型选树,凝聚榜样力量,共建幸福龙泉,让向上向善的文明之风充盈每个角落。如今,做好事在龙泉已经成为居民的自觉习惯,成为“好人之城”的标配。建立“龙”有美德·“泉”有至诚、典型选树等微信公众平台专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等宣传阵地。成立道德模范宣讲团,举办劳模精神讲师团专场宣讲活动,持续传递劳模工匠、道德典型“好声音”。建立和完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信息库,完善礼遇和帮扶机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邀请先进典型参加并开展走访慰问,真正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走心”“走新”  文明实践点“靓”群众生活

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了解红色故事,特色文旅“圈粉”游客;锻炼、健身、看演出,“点亮”群众幸福生活;理论宣讲、科学宣传、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龙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火热开展的场景处处可见,“文化雨露”滋润群众心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街道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所、站、点“四级”机构建设全覆盖,创新“社区、物业公司、居民、企事业单位”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等活动,组织开展科技科普、文化下乡、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赋能”跃升的方法路径,进一步深挖“土”的资源、彰显“特”的优势,结合辖区特点,持续培育“风起荆河 古韵新唱”墨子科技文化城文旅融合文明实践展示带,统筹教育、文旅、科技等部门力量和资源,推出具有特色文明实践品牌项目26个,去年以来,开展文明实践系列活动1100余场次,全面展现文明龙泉实践路径。



“常态”“长效”  美美与共浸润一城新风

重新铺设的水泥路面,改造升级的房屋管网,粉刷一新的楼体墙面……变美了的小区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由内而外散发出新活力。说起居住环境的变化,居民们最有发言权。这变化得益于龙泉街道以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为契机,通过城市“微更新”换得百姓“大幸福”。美美与共,激发精神文明建设之“力”。突出为民惠民工作导向,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练“内功”、补“短板”,提“颜值”、增“内涵”,满足人民对“美美与共”生活的向往。从文明城市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龙泉文明细胞不断激活。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辖区文明单位、爱心商家、公益组织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实现了全覆盖。如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逐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田。



“焕发”“焕新”  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基本原则。紧密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丰厚道德滋养。以非遗之美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加码,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暑期公益课堂、青年夜校为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设非遗课堂,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生长,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少年力量。在元旦、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非遗文化展演、节庆活动等多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传统节日注入更多文化底蕴与内涵,也让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居民带来了别具韵味的文化体验。去年以来,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参加群众6万余人次。连续两年高标准举办“黄河大集 龙泉庙会”主题文化活动,成功吸引50余万名游客参加,被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全面掀起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Tel:0632-5888998 E-mail:tzxxh638@zz.shandong.c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