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会更有意义;一个社会尊崇道德的风尚,社会就会更有力量。近年来,龙泉街道积极探索具有中国内涵、体现时代特征、富有地域特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新路径,努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全社会同频共振,让文明道德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见贤思齐 崇德向善 厚植影响力
从“美丽庭院”“最美社工”再到如今的“最美龙泉人”,“美”的涟漪不断扩散,“最美现象”不断涌现,这背后离不开龙泉对“最美”的不断赋能。街道广泛挖掘、培育和宣传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大力推进美德信用建设,制定《美德信用合伙人礼遇制度》,探索“九个一”美德信用新路径,以礼崇德,弘扬“最美”,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为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注入强大的价值力量。
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家风家训堂”“文化长廊”等宣教载体,展播身边好人、凡人善举等感人事迹,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常态化举办“黄河大集·善城礼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红色露天电影放映等群众性主题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建好身边的道德讲堂,开展先模人物巡回宣讲,邀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张慧、中国青年好网民马磊等典型任务进社区作宣讲交流,让“好人”不再只是宣传栏中的好人好事,而是成为居民身边人身边事。




伫德于身 明德于心 涵养向心力
免费饮用水、充电、阅读等暖心服务一应俱全,夏烧伏茶、冬施热粥,逢年过节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现在,各社区(村)不仅服务内容丰富,志愿者队伍也越来越大,还经常有各类爱心组织、商家前来帮忙,开展便民服务、志愿交通、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服务项目。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从点到面,从个体到团体,从区域到全街,走在龙泉的大街小巷,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
崇德向善、以文化人。街道通过深挖传统文化富矿,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特质,以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善文化植入,形成持久渗透、浸润教化。“从娃娃抓起”,结合班墨文化的人文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启蒙开蒙教育中,开展“一塔六馆”研学、国学经典诵读等系列主题活动,着力打造“最有礼”成长范式。




宣传养德 践德于行 激发内生力
街道积极探索自治德治融合基层治理实践,以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城市文明提升,出台《美德信用积分制度》,明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社区治理、市容维护等正向赋分和负面扣分项目,对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进行积分量化,引导居民争做文明有礼践行者,实现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格局。各社区(村)整合人才资源,组建“幸福合伙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能人”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中“唱主角”,推动形成“让居民‘入圈’、让治理‘破圈’、让幸福‘出圈’”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街道积极开展“特色楼道”建设,将诚实守信、善行孝举、邻里和睦等内容融入小区居民楼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不仅在社区(村),道德规范已广泛融入到组织规章、行业守则、职业规范各个方面,拓展至企业、商圈等,通过建章立制,为公民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具有刚性约束力和常态化保证的制度体系,“德治”教化正不断激发龙泉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