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泉街道突出资源整合、品质提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全环境立德树人等相融合,开展一系列接地气、具活力、有温度的文明实践活动,把一个个文明实践点串联成链、聚链成圈,“圈”出凝聚群众、凝聚幸福的“磁力场”。
串珠成链
绘就文明实践新图景
走进位于万达商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书吧、休息区、朗读亭等空间分区清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休闲娱乐。其中开设的“新新市民课堂”,更是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万达商圈“两新”群体众多,具有人员多、流动性大、聚集性强的特点。在这些地方,如何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荆泉北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成为一个样板。这座“商圈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不仅为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可以休闲、学习的场馆空间,还经常开展新市民课堂、党史“云课堂”、青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营造了浓浓的“家”氛围。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绘就文明实践新图景。为此,龙泉街道先后打造了双子座、金河湾等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并将实践点进行有机整合,打造成链,实现经验共享、资源互通。实践链建立以来,各实践点分别开展了理论宣讲、黄河大集、文化进万家等一系列活动,将其打造成融合学习交流、文化阅读、技能培训、休闲娱乐等一站式服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同样,在靠近户外工作者的一线,建设一批链条式的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户外志愿服务站点,定期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极大方便了户外工作者。



聚链成圈
打造文明实践共同体
VR立体体验镜、小孔成像体验室、智能机器人、人体动力赛车、汽车模拟驾驶器、体感互动游戏……这些平时不常见的高科技“装备”,在墨子科技馆实践点都可以亲身体验。
这正是龙泉文明实践“区域化”发展凸显出来的涟漪效果。龙泉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一塔六馆”文明实践带,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梳理沿荆河带、一塔六馆周边各类文明实践资源,按区域分布、行业特色,在沿河商户、机关单位、旅游景点、楼宇商圈等具有辐射影响力的单位载体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这一个个文明实践点,形成一个文明实践链,又以“区域”为中枢,聚集成文明实践圈,盘活了全域文明实践的“一盘棋”。
在弘道公园,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宪法教育基地、红十字教育基地等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串点成线,连成“行走的文明实践圈”,涵盖了理论宣讲、科技与科普服务等六大平台服务内容,形成“1圈6平台X行业”的行业资源融合工程,让文明实践可观可感、可学可做。



温度力度
让群众“走进来”“留下来”“融进来”
每月一次的文明实践日活动,是人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圈粉”附近居民的一张“王牌”。“每月文明实践日不但有免费磨刀、义诊、修理小家电等服务,还能体验非遗文化、进行闲物置换,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事项。”居民刘阿姨说。
看似简单的文明实践日活动,却是龙泉街道整合圈内资源,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的实在之举。
此外,面对“一老一小”,滨江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拥有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柔力球队、红歌团、广场舞队、书法班、亲子课堂、跳蚤市场、趣味运动会……翻开活动安排表,里面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
樱花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组建了“樱心合唱团”。“退休后我们喜欢唱歌,为此组建起六十多人的合唱团,每周三、周五上午为集体唱歌时间。社区提供场地,有空调还有饮用水。”樱花苑社区居民王阿姨表示。社区通过唱歌的方式,帮助老人融入团体生活,增强老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未来,龙泉街道将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化拓展,充分发挥1个街道实践所、27个社区(村)实践站及N个特色实践点效能,联动商务楼宇党群服务中心、红领驿站等特色站点,打造“服务+实践”新型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三级服务网络阵地,以文明实践助力文明创建,绘就文明龙泉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