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索镇坚持“抢”字当头、“减”字为要,从抢收组织、烘储管控、秋种储备等方面发力,全面完成 6.2 万亩玉 米收割,相关做法被央视新闻报道。



一是因地制宜抢收,实现应收尽收。提前组织农技专家开展田间勘察,评估玉米成熟度、 —3— 水分含量等情况,预估收获时间、制定“雨隙抢收清单”,确 保成熟一块、抢收一块。完善“主次搭配、灵活调度”的农机 作业体系,投入本地收割机 140 余台、外调沛县等邻近产区履 带式收割机 50 余台。坚持人机协同,对秸秆倒伏较轻地块, 采用加装扶禾装置的收割机,将籽粒破碎率控制在 1.5%以内; 同时组织抢收队人工掰穗,抢收倒伏地块 3200 亩。二是科学 管控烘储,保障粮食品质。在用好现有9座烘干塔的基础上, 协调邮储银行加强金融支持,帮助辖区合作社新购置烘干设备3套,引入分段控温烘干技术,提升日烘干粮食能力至 910吨。聚焦晾晒难题,开放闲置工厂等场地 30 余处,组织 8 名农技人员进村指导,降低湿粮霉变损耗。主动对接粮油加工企业等 12 家收购主体,组织秋收产销对接会,推动辖区 70%的秋粮实 现“随收、随烘、随入库、随销售”,将秋粮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三是足额筹备农资,适时启动秋种。以“适墒应变、精 细播种、保证质量”为核心,提前落实优质小麦种子 600 吨, 储备专用复合肥 100 吨、生物有机肥 50 吨,最大限度满足秋 种需要。整合辖区农机资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230 余台 农机检修,采用“深耕—旋整—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推动适墒适量适深完成秋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