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利剑,理论宣讲更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连心铁锁”。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对于基层而言,怎样的形式才能精准对接民众需求成为重要课题。界河镇薯乡“微课堂”摒弃束之高阁、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僵硬教条,讲出脍炙人口的“家国故事”,传播立场坚定的“精神能量”,让理论宣讲的“音浪”响彻田间地头,润泽百姓心头。
“土”味交融,“队伍+阵地”更接地气。为做好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界河镇以“理响界河”理论宣讲品牌建设为引领,巩固壮大理论宣讲主体力量,通过吸纳本土企业家、乡村振兴带头人、道德模范、文艺工作者等参与宣讲,组建各类“乡土味”宣讲队伍,从群众关心关注的细枝末节出发,用“乡音”传递“党音”,研磨“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以“本土味”解析“大道理”,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根据受众群体不同,坚持“农闲时”与“家门口”相结合,用活各类宣讲阵地,凉亭下、公园内、小河边皆是“理论宣讲室”,宣讲团队走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幽默诙谐的“乡音土语”,将党的创新理论“好声音”带入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微”处着眼,“点单+配送”精准聚焦。界河镇“薯”字招牌熠熠生辉,但在科学种植、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种植户们仍旧面临诸多难题,如新品选种拿不准,病虫害突袭干着急,市场波动摸不透。传统培训,动辄长篇大论、“一锅烩”,农民听得云山雾罩,实操还是两眼一抹黑。薯乡“微课堂”直击痛点,把课堂“切碎揉细”,趁农忙间隙开课,不耽误大伙下田劳作,田间地头、村头广场,哪里方便哪里讲。专家、农技员现场示范,拿病苗、健苗对比讲解,农民看得真切,上手就会;掰开土壤样本,细说肥力改良门道,农户即刻能在自家地里实践。这种短平快、接地气的“微”模式,精准对接薯农日常种植难点。
“网”上联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微课堂”坚持贯彻“网上群众路线”,不局限线下实体教学,直播带货的兴起,“微课堂”也顺势开启线上销售专场,主播镜头对准刚出土的鲜薯,讲解口感、吃法、营养,观众一键下单,农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短视频则成“移动农科宝典”,2分钟视频详解马铃薯育苗技巧,农户随时回看、反复揣摩。“微课堂”不仅输送技术,还深挖鲁班文化底蕴,弘扬工匠精神,界河镇守望鲁班文化沃土,不断加强境内鲁班文化的研究,全面做好有关鲁班文化资料、习俗传说、古迹旧物的收集和整理,定期开展传承鲁班文化“微课堂”宣讲。针对参与活动不同人群订制文化“微套餐”,形成特色鲜明的“鲁班故里”文化品牌。
在薯乡“微课堂”的文化滋养下,乡村既有烟火气,还有书卷气,让“微而不凡”的创新举措从田间破土,声声“音浪”汇聚成乡村文化振兴的磅礴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