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透过窗户洒进餐厅,耿楼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笑语阵阵。11月6日,耿楼村驻村选调生杨钰清站在正在修缮的食堂门口,向老人们耐心解释:“婶儿您看,这次屋顶修缮后,冬天吃饭再也不会漏风啦!”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是对一项民生工程的小结,更是对老人们承诺的真诚兑现。

这座由老年幸福苑升级改建而成的幸福食堂,已经成为全村老人温暖的“幸福港湾”。160平米的空间里,100平米的餐厅窗明几净,60平米的娱乐活动室笑语融融。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享受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餐食,还能通过下棋聊天等休闲娱乐方式丰富精神生活。这温馨画面背后,是“党支部引领、社区党委监管、爱心人士捐赠、志愿者参与、公益岗助力”的五方合力的结果,真正实现了“一餐热饭”暖夕阳,守护长者幸福“食”光。

一次调研,承载为民初心。作为耿楼村支部书记助理,杨钰清与这座食堂的缘分,始于刚开始驻村时的村情调研。她深入走访耿楼村几十户家庭,详细了解村内各类情况,其中包括村内老人,尤其是70周岁以上失能人员、80周岁以上老人及部分空巢、残疾老人等特殊人员的生活状况等,摸清老人们的基本情况。她还认真梳理了幸福食堂运营数据和村民意见建议,系统分析每日用餐人次、食材成本等关键信息,积极思考探索幸福食堂可持续运营的有效路径。在她看来,这是老人和其家人最真实的期盼,只有用“绣花功夫”做好“民生小事”,才能让幸福食堂真正守护好老年群体“舌尖上的幸福”。

一线奔走,书写青春画卷。幸福食堂,只是杨钰清基层工作的一个缩影。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一年时间里,她走遍了耿楼村的每一条街巷:春节前,她挨家挨户宣传禁燃禁放,用通俗语言传递安全理念;走访老党员时,她细心倾听革命故事,认真记录生活难题,协助落实帮扶政策;村民大会上,她耐心梳理村民诉求,成为连接干群的“暖心桥”;拆迁工作中,她反复讲解政策,化解村民疑虑;“三夏”防火时,她顶着烈日巡查,守护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一次蜕变,扎根基层沃土。从初到乡村时面对村民提问的些许生涩,到如今处理基层事务的从容笃定,杨钰清在基层实践中完成了青春的蜕变。
“刚来时觉得基层工作繁杂,连跟村民拉家常都找不到话题,”她坦言,“是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走心’。”在此次食堂修缮工作中,她全程跟进,从与社区工作人员、村“两委”沟通修缮方案,到现场协调、监督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效益落到实处。
幸福食堂,是老人们的“暖心巢”,而像杨钰清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正是为巢添暖的“筑梦人”。一餐热饭的温度,折射的是民生福祉的厚度;一份青春的坚守,汇聚的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在耿楼村,幸福正以最朴素的方式不断传递、生生不息。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