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街道是全市教育的集中区,在校中小学生4.6万名,其中,学生有6000名以上的特大中小学3处。学校周边居民小区密集,商户众多、环境复杂,辖区内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食品餐饮、车辆交通、辅导机构等问题也较为集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针对这些问题,街道充分发挥片区、派出所、学校、家庭和交通管理部门的协同作用,以构建“三个体系”、建好“三支队伍”、关注“三类活动”,全力构建校园“大平安”格局。
一是构建“三个体系”,拧紧安全“体系链”。一是构建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建成由领导牵头包片、干部包校、蹲点执勤、联合监管的体系,确保出现问题迅速启动,实现了政府对校园安全点对点检查的无缝衔接,形成了政府主抓、部门协作、学校具体落实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同时,明确教职工安全责任区,将学校各区域安全管理责任划分到每个教职工,明确任务清单,确保责任到人。二是构建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一岗双责”要求,构建党建、行政、教学、安全、德育、后勤“六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公示、承诺、督办、整改销号、责任追究“六制”运转机制,全面加强对学校、幼儿园、教学点的监督管理,实现了校园安全工作的动态监管、源头治理和前端处理。三是构建安全防范体系。积极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联合社区、派出所、交警队定期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安全巡查,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校园警务室,配齐配足警棍、辣椒水、木棍、钢叉、防暴扣锁等器械,全面加装一键式报警装置及防拥挤自动报警系统,辖区学校幼儿园全部实现“封闭式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全覆盖、专职保安配备”三个100%,真正实现了校园安全全覆盖、无盲区,形成良好的防控监管模式。
二是组建“三支队伍”,织密校园“安全网”。一是组建“护航”队,织密交通安全网。联合交警、民警学校、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校外学生交通安全“护航”队。制定校园交通安全工作日常值勤表,结合校园周边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上下学时段,定点执勤、流动巡查,形成校内校外共同治理格局。摸排学生上下学路段安全隐患点,增设减速带、交通安全标志,加装隔离护栏,设置家长等待区、休息亭、停车区,校门口设置缓冲区、通过区、集散区等区域,切实维护校园周边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二是组建“护绿”队,织密食品健康网。联合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派出所、学校部门构建校外学生食品健康“护绿”队。排查校园周边各类商铺、摊点商贩安全隐患,重点查看是否存在违规商品,有无“三无”产品,过期变质食品,有毒有害危险玩具等。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安排专人值守,每天在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时段提前到岗,及时规范校园周边200米内流动食品摊贩,引导商户合法经营、文明经营,用行动守护学生们“舌尖上的安全”。三是组建“护苗”队,织密教育和谐网。联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出所、司法、交通、消防、家委会、班主任等组建校内学生“护苗”队。常态化入校开展普法教育、思想教育、班主任工作以及课堂教学等多种教育,将防欺凌、防踩踏、防火灾等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未成年人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问题干预、关爱保护等工作,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律观,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堡垒。
三是关注“三类活动”,撑起校外“保护伞”。一是丰富“课外活动”。充分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密切辖区内各类文体、教培单位联系,完善协作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全面丰富课外娱乐活动,一方面积极举办佳作诵读、科学科普、漆扇制作、剪纸、绒花等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非遗传承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弘扬传统美德,争做诚信少年”“欢乐暑期,公益课堂”等思想品德课程,立体式护航特殊困境儿童成长,今年以来,已开展相关活动120余场,涉及少年儿童2000余人。二是引导“课后活动”。为解决部分部分学生在放学后的时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存在安全隐患这一问题,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红船书屋创新打造“四点半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文具,解决学生托管难题,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青少年儿童学习阅读环境。同时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兴趣开设包括作业辅导、阅读理解、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全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三是关注“心理活动”。依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建设心灵驿站、青少年儿童保护站等心理咨询站点,聚焦青少年儿童青春期阶段心理问题,邀请专业心理医生,配备沙盘游戏、oh卡等青少年儿童更易接受的工具,日常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专业化服务。常态化组织辖区各学校、家长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智慧父母主题沙龙”等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心理教育宣讲等活动31次、一对一心理咨询21人,全方位构建未成年人身心保护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