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寒假以来,滕州团市委持续深化大学生“返家乡”工作品牌,创新设置活动内容,下好“返乡青鸟”实践成长“三步棋”,搭建了城市与学子双向奔赴的友好桥梁。
一、精心谋划,下好夯基垒台“先手棋”
一是广泛发动“选”。在全市范围内为大学生征集涉及乡镇、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领域兼职岗位30余个,短期社会实践岗位426个。累计有1500余人次报名,460余人参与实践活动,75名大学生任2024年基层团组织兼职副书记,形成了学生群体踊跃报名,实践单位积极响应的浓厚氛围。二是人岗相适“配”。坚持因需设岗、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制定工作方案,引导大学生结合个人实际选择岗位。各用人单位采取电话沟通、面试、面谈等形式,与报名的学子进行岗前互动,增进单位和学子的双向了解,推动个人专业特长优势的“量体裁衣”、用人单位各取所需的“精准匹配”。
三是目标责任“管”。为保障青鸟学子实践质量,创新提出“八个一”的实践任务,即参加一次“家乡行”观摩活动、拍摄一个“我眼中的家乡”主题视频、开展一次红色教育之旅、参加一场读书分享会、组织一场音乐沙龙、参与一次公益课堂志愿服务、参与一次心理健康辅导志愿服务、参与一次文明风尚培育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基层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团市委联合各兼职单位开展综合考核,评选了195名先进个人,充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获得感、荣誉感。四是营造氛围“热”。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在“滕州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唤凤回巢 扬帆计划”专栏,持续推送各项实践活动信息20余次,微视频10个,展现了“青鸟学子”的青春风采,在全市营造了关注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为“返家乡”工作常态化推进持续蓄力。
二、搭建平台,下好活动赋能“关键棋”
一是优化服务保障。实施“灵活补助、效果评估”机制,上岗前,团市委为所有兼职的学生统一购买保险,各实践用人单位根据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行业特点,灵活给予工作补贴让学子们劳有所得、“轻装上阵”。二是开展岗前培训。各实践用人单位召开见面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团务基础、公文写作、活动策划、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集中培训,择优选择优秀团干部、乡村好青年、青年岗位能手组建“青鸟学子帮帮团”,建立“传帮带”导师培养制度。
三是厚植桑梓情怀。组织“青鸟”开展“学子家乡行”观摩,通过开设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红色教育、医养健康等4条活动路线,引导学子们对家乡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家乡魅力,厚植家乡情怀。四是丰富岗位体验。实践学子除了配合镇街团委书记做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参与到服务春运、基层治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社情民意走访、暖冬包裹发放等志愿工作中去,今年春节前,大学生们自主策划开展了第一届大学生“村”晚,用实际行动为基层注入青春血液。
三、多方联动,下好建功立业“保障棋”
一是搭建基层引才“桥梁”。统筹开展“三下乡”“扬帆计划”“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活动,有效畅通青年人才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双向沟通渠道,依托项目观摩会、政策宣讲会、岗位招聘会等载体,为基层储备高学历青年人才数据库。二是推动校地合作“赋能”。围绕“回村过大年”等主题,青鸟学子纷纷投入到“青耘中国”年货节直播助农活动,涌现了“青年+”与农业、电商、直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助推校地资源共享、双向赋能、协同发展。
三是投身志愿服务“添彩”。寒假期间,青鸟学子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尤其是在镇街团委实习实践的学子,积极开展寒假公益课堂,先后组织或参与政策宣讲、困境儿童关爱、扫雪除冰、高铁站服务等志愿活动中,形成了青年学子踊跃参与社会治理的靓丽风景线。四是常态化跟踪联系“引才”。组建“青鸟”学子微信联络群,与学子们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向他们精准推送滕州产业发展信息、人才福利政策、青年发展型城市新动向、社会实践岗位信息等,在常态化跟踪服务中营造情怀引才、发展留人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滕州团市委将持续深化“唤凤回巢”工作品牌,着力推进“榴枣归乡”工程走深走实,努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青年发展、凝聚青年力量的工作格局,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