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于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202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72.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高铁新区、综合工业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等4个片区。近年来,开发区深入实施“1336”工作理念,锚定“建设国家级一流开发区”总目标,聚焦“招商引资主力军、项目建设主战场、企业培育主平台”发展定位,培优育强“干部、企业家、人才”三支队伍,坚定不移推进“争先进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土地盘活、营商环境”六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2024年,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560亿元,税收收入41.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03万美元。
开发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开发区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高速、枣菏高速、104国道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周边有徐州、临沂、济宁等3个机场,到青岛港、日照港均有高速公路相接。三小时可达北京、上海,成为连接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节点。
开发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按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理念,成功引进联想控股、山能集团、中国建材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形成了“化机锂医数”五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化工和新材料产业,拥有73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49家。化工产业已形成氨基新材料和醇基新材料两大方向的10余个产业链条,涉及甲醇、烯烃、聚甲醛等近30余种上下游产品,依托山能鲁化、联泓新科两大链主企业延链补链、实现滚动发展。新材料产业已形成金晶玻璃、北玻复合材料、中塑新材料等龙头企业。机床和高端装备产业,拥有220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94家,培育了威达重工、山森数控、腾达不锈钢等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以数控机床为主导,专用装备、金属制品、矿山机械、精密铸造四大板块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锂电和新能源产业,拥有14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家,培育了中材锂膜、中科蓝天、福德新能源、光普太阳能、华电等行业领军企业。
开发区创新引领、集约发展。始终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理工、华中科技、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1家,总量达到171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47家。狠抓人才建设,成功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89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国家海外优青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人、齐鲁首席技师2人,海外工程师2人、院士1人。近年来,开发区大力开展“僵尸企业”清理,先后整合中商风轮、伦达车业等闲置低效项目50余个,盘活用地5000余亩,在全省113个省级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排名第2位。
开发区宜商宜业、潜力无限。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区内实现了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有线电视管线和场地的“九通一平”,形成了“八横九纵”的道路主框架。积极开展建设用地区域评估、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实施了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综合提升工程,建成启用开发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增强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开发区先后获得“中国中小机床之都”“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山东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山东省双创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