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善读书
书香政协|吕雪莲 精品好书推荐—《季羡林自传》
时间:2025-10-29

大师的人生哲学  智慧的宝藏

吕雪莲

最近我读了季羡林大师之作——《季羡林自传》,读起来感到非常舒服,仿佛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我被深深打动和震撼。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他的名字在国学界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尤其精于梵文和吐火罗文,被誉为“学界泰斗”。他一生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翻译了众多小说、剧本和诗歌,还著有大量散文随笔,享誉海内外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的人生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从山东临清贫农家庭成长为东方学家,经历了旧社会的贫苦、二战时的迷茫以及文革时的冤屈就像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和欧洲近代史《季羡林自传》是季撰写的个人传记,2008年4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40多万字,分为十四章,内容涵盖童年读书生活、清华求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及北京大学任教等阶段构成了他98岁精彩而曲折的一生。

《史记》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放在季身上,自是再恰当不过。他一生从不多言,却因其卓尔不群的学识、傲雪凌霜的风骨,赢得世人的尊崇。可此番令人仰望的学术成就的缔造者,却是遍体鳞伤、千疮百孔一生饱尝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那么,他是如何一次次穿破命运的狂风暴雨,又一次次挣脱命运的天罗地网,最终抵达遥不可及的学术之巅呢?我在《季羡林自传》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勤与苦,是前行的阶梯生于贫寒之家,高一立下大志,苦读不辍,考上清华大学,主修西洋文学后赴德留学十年。这十年,是炮火连天的十年,也是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的十年。他主修梵文、巴利文,辅修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后增学吐火罗文二战结束,他回国进北大任教,躬耕学术。“十年浩劫”遭受严重迫害,浩劫结束后,没日没夜地研究学术。正是靠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读,季老才得以学贯中西名满天下

不屈的意志,是攀登的救命索一生受尽磨难,曾离死亡仅一步之遥。留德期间,多次想回国,却因战火蔓延未能如愿,身体和精神长期承受着双重折磨“十年浩劫”期间,持续了两年如人间地狱般的折磨,体无完肤,满目疮痍“非人非鬼,亦人亦鬼”……。然而凭着不屈的意志,他一次次挺了过来,随之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坚守着那颗全然交付给学术研究的心。

温暖的家,是心灵的后花园自传中,季老曾多次提到家人,字字句句尽是感佩之情。他出生在超级“贫困户”,可父辈却举全家之力,送他去济南读书这是他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他留学家人义无反顾支持,四处妻子也是大功臣,一辈子勤勤恳恳回国后数十年,妻子和婶母事无巨细地照料整个家庭,让季老全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正是这个始终如一照亮着他的家,季老遨游于学术的海洋。

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而又丰富多彩,如他所说,“曾走过阳关大道,也曾走过独木小桥”,终凭着满腔的炙热、不屈的意志,带着家人的眷恋,一路攀上了世人难以企及的山巅。“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授予季的颁奖词,也是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辈知识分子最恰如其分的刻画。从季老身上,我们学到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如何在困境中坚持理想信念,如何珍惜每一个当下。或许你我终其一生都无法登上季老的高度,但季老所散发的炙热光辉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荐书人吕雪莲,市政协委员、山东宁泰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