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文明的“源代码”
张纯峰
当冯时先生在《万年中国》开篇将中华文明的叙事起点,从习以为常的“上下五千年”推向更为辽远的“万年”尺度时,便已打破了我们对文明起源的固有认知。这部著作以考古实证为锚,以天文历法、礼制信仰为经纬,将散落于大地的陶片、玉器、骨笛串联成线,让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文明最初的“源代码”,其阅读过程,恰似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溯源之旅。

书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冯时先生对“文明起源”的重新定义——它并非始于青铜器与文字的出现,而是根植于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观察与思考。在河北兴隆洼遗址的“玉玦”中,他解读出先民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早期表达;从河南贾湖遗址的骨笛音律里,他还原出八千年前先民校准天文历法的智慧。这些细节颠覆了“文明=物质发达”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意识到,中华文明从源头起便带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精神基因,这种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与探索,正是其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
书中关于“礼制起源”的论述,更让我读懂了文明传承的深层逻辑。冯时先生通过分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指出这些并非简单的饰品或礼器,而是先民沟通天地、划分等级的“信仰载体”。当我们看到良渚玉琮上“神人兽面纹”与天文星象的对应关系时,便能理解: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便已形成“以礼治国”的雏形,这种将自然秩序转化为社会秩序的思维方式,贯穿了从夏商周到秦汉的历史长河,成为我们文化基因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文明连续性”的实证。冯时先生并未止步于罗列考古发现,而是通过对比不同遗址的陶器纹样、建筑布局,清晰勾勒出文明传承的脉络。例如,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与殷商甲骨文的符号逻辑一脉相承,仰韶文化的“彩陶漩涡纹”与后世青铜器的“蟠螭纹”有着视觉上的延续性。这些细节证明,中华文明并非“外来输入”或“突然出现”,而是在万年时光里,由一代代先民接力创造、层层积淀而成的生命体,这种“连续不中断”的特质,在世界文明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与书中的考古遗址在脑海中重叠。冯时先生笔下的“万年中国”,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可触可感的真实过往——那些在陶器上刻画符号的先民,那些用骨笛校准季节的农人,那些雕琢玉器敬拜天地的工匠,他们的智慧与信仰,早已融入我们的语言、习俗与思维方式。这部著作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文明的起源,更让我们明白:了解“从哪里来”,才能更清晰地知道“往哪里去”。
《万年中国》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明源头的窗。当我们透过这扇窗,看到万年之前先民仰望星空的眼神,便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坚韧。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既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
荐书人:张纯峰,市政协常委、民盟滕州市总支主委、市政协书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