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善读书
书香政协|芦 楠 精品好书推荐—《阿勒泰的角落》
时间:2025-10-24

生命的本真与文明的裂痕

芦 

当城市霓虹吞噬星空轮廓,当社交点赞声淹没内心独白,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恰似一股北疆劲风,吹散现代人精神浮尘。这部散文集以阿勒泰为幕,真实而又质朴记录游牧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于琐碎日常中掘出生命诗意与尊严。这片被现代文明放逐的土地,李娟照见灵魂重量,更悄然撕开现实裂痕——旅游开发的车轮碾过草原、消费主义侵蚀游牧生活,阿勒泰月光下,传统与现代、守护与掠夺正无声鏖战!

书中的阿勒泰荒野绝非沉默背景,而是灵性对话春日融雪似大地偷练呼吸,冰层裂响如细碎叹息;夏夜星空如银河倾泻,繁星似牧人遗落纽扣。这彻底颠覆城市人对边疆“贫穷落后”的刻板想象,唯有万物有灵的生命剧场在此上演。但旅游公司越野车碾碎草原宁静,“网红打卡点”插进牧场,自然诗意正被消费逻辑无情解构。

忆及与母亲暴风雪中赶路,狂风撕帐,母女蜷缩听风,母亲突然说:“你听,风在教我们唱歌。”这种将苦难转化为美学的能力,源于牧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如今,气象数据取代观云智慧,GPS消解“跟星走”的浪漫。城市人用空调隔绝四季,阿勒泰人也在“现代化”的追赶中,逐渐失去与自然对话的能力。旅游公司智慧牧场”用传感器监测羊群,看似高效,却让牧民失去了“听风辨位”的古老技能——这究竟是进步,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失语?

书中最动人的篇章,往往藏在转场路上的细节里。哈萨克牧民迁徙时,老人分奶茶给路人,孩童骑马驹穿梭羊群,妇女边走边绣花毡,针脚随马蹄起伏。这种“在路上”的生活状态打破城市“稳定”的执念,展现另一种生存可能。然而,当资本的触角伸向草原,转场的道路正被“生态保护区”“旅游专线”切割得支离破碎。

“通往滴水泉的路”里,戈壁深处的滴水泉曾是路人的精神避难所,卡车司机在这里疲惫、牧民在此交换信息、逃婚新娘在这里庇护,滴水泉如同镜子映照人性本真善意。如今,它被改成“高端野奢营地”,一晚住宿费抵牧民半年收入。共享空间成金钱等级场域,游客玻璃房内畅饮进口红酒,牧民却被挡在围栏外。所谓“保护性开发”,实为用资本重新定义“文明”与“野蛮”的边界。

书中反复出现的“孤独”绝非单纯的寂寞哀叹,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精神状态。李娟冬窝子独居,缝皮靴、听炉火、感雪落,物理隔离成就心灵丰盈,孤独是精神“转场”,显影真我。可社交媒体将孤独变“表演商品”,旅游博主直播“独居”实则团队运作,孤独沦为流量密码,精神原野遭消费主义破坏。

阿勒泰孩童碎玻璃当镜子羊骨为玩具,沙丘“城市地图”,充满了原始的创造力。这恰是对抗精神荒漠化的良方:当城市儿童被困在补习班和游戏机之间时,阿勒泰的孩子们正在用整个自然作为教室反观教育资本伸向草原,某机构推出的“游牧文化研学营”,将转场体验包装成“精英教育产品”,孩子们穿着定制的民族服饰拍照,却无人教他们如何辨别草场的优劣。这种“文化体验”的背后,是对游牧智慧的扁平化盗用。

李娟的文字本身,就是孤独的产物。她拒绝使用华丽的修辞,而是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诗意。写一场暴雨:“云压得很低,像要掉下来,但始终没有。”这种留白的艺术,恰似中国水墨画中的“飞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在短视频平台上,阿勒泰的风景被剪辑成15秒的“治愈系”片段,配乐是流行的电子音乐,字幕写着“此生必去”。当自然的诗意被压缩成数据包,文字的留白被填满广告词,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感知世界的能力?

合上书,阿勒泰月光仍在文字间流淌。这片土地带来的启示,远超风景本身。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在现实裂缝中培育精神之花;真正的连接,是与自然、他人真诚对视。算法统治的时代,我们急需“精神转场”——像李娟一样,背简单行囊走进内心荒野,在那里,我们终将遇见最本真的自己。正如她在书中所写:“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荐书人:芦楠,市政协委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安全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