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风雨同舟的恢弘史诗
邬 琛
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1948年中国共产党护送民主人士北上筹建新政协的纪实著作,《向北方》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部作品对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政协委员学习统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读书目,更以鲜活案例诠释了“团结奋斗”的时代内涵,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民主进程的人士细细品读。
抗战胜利后,民盟等民主党派因反对内战遭国民党打压,1947年民盟被取缔后,大批民主人士辗转抵达香港,将其作为反蒋斗争的“海外基地”。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知名人士齐聚于此,秘密筹划和平建国方案,形成了与国民党政权针锋相对的政治阵营。至此,香港成为特殊时期的民主力量汇聚地。
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主张与民主党派追求民主、和平的诉求高度契合,引发强烈共鸣。民主人士纷纷响应,仅香港一地就有1000余人分20余批次秘密北上,为新政协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新政协的召唤是民主人士“向北方”的必然选择。
特殊时期的“向北”之路,可以用“惊涛骇浪”来形容。每位北上的志士都面临着三大致命风险——“海上生死劫”,台湾海峡台风频发,首批北上船只险些倾覆;美蒋舰艇在黄海、东海严密巡查,稍有不慎即遭拦截。“中转困局”,途经韩国仁川需应对当地政府盘查,交通衔接稍有延误便可能暴露行踪。“特务绞杀令”,国民党在香港布下天罗地网,李济深住所外每日有十余名特务蹲守;黄炎培赴港途中甚至遭遇刺杀未遂。
面对如此险象环生的情景,中国共产党的“神来之笔”,展现了风险与智慧的较量:“金蝉脱壳”战术——巧借圣诞节宴会掩护,助李济深悄然离港;黄炎培“前门进后门出”突破上海封锁。“立体护航体系”——周恩来亲自部署护送方案,华润公司、苏联货轮多方协作,甚至动用香港黑社会关系迷惑敌特。“人文关怀细节”——船上组织文娱活动缓解焦虑,定制戒指作为紧急联络信物,细微之处见组织温度。
这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引发着历史的精神共鸣。毛泽东同志的战略远见,将“召开新政协”视为“中国革命总决战的一部分”,亲拟邀请名单并指示“务必要保证安全”。这种对持不同政见者的博大包容,敞开合作之门,宋庆龄、张澜等民主人士受邀参与新政协议程,生动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与格局。与此同时,民主人士以热血与风骨回应时代的召唤。朱蕴山冒险穿越封锁线时慷慨赋诗:“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命天涯亦自豪”;沈钧儒抱病北上,坦言:“此行乃毕生追求之终点”;柳亚子在北平欣然挥毫:“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这些抉择与言行,既展现了知识分子投身建设的赤诚,又彰显了他们舍生忘死的信念和建设新中国的热忱。
《向北方》又兼具史学深度与文学感染力。首先是史料的权威性,基于中国政协文史馆原始档案、民主人士日记(如郭沫若《北上纪行》)及口述史料(护送者杨奇、接待者“马大姐”访谈),经党史专家多轮论证。与《毛泽东年谱》《周恩来传》等权威文献互为印证,还原“紫石英号事件”“北平和平解放”等历史细节。其次是叙事的艺术性,用文学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李济深跳华尔兹麻痹特务、黄炎培“买绸缎”掩护身份等情节跌宕起伏,堪比谍战大片。121幅珍贵历史影像贯穿全书,包含民主人士手迹、香港旧照、新政协筹备档案等,极具视觉冲击力。
《向北方》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新时代的明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民主是凝聚共识的智慧,伟大的事业需要携手同心的力量。当前,滕州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传统。书中蕴含的统战智慧,为我们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带来深刻启示,必将为打造“中华善城、现代滕州”汇聚更强大的合力!
荐书人:邬琛,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市红十字会业务科科长(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