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醒人生于无常处见从容
陈 刚
“凡我遇见的皆喜欢,凡我拥有的都可爱。”就是这句话让我情不自禁找寻出处,就这样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初读《人生忽醒》,恰如书名所示,仿佛在某个暮色四合的时刻,被书页间流淌的哲思悄然叩醒。这部由21位作家联袂创作的散文集,以“岁月刁难”“人生体悟”“世间美好”“乡愁家思”四辑为经纬,将生命的褶皱层层展开,通过不同作家的笔触展现了对生命、成长、故乡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人生的许多答案,都藏在命运的刁难里。这部散文集最震撼之处,在于它毫不避讳地掀开生活的真相——无论是塞壬笔下父亲酗酒的不堪过往,还是刘醒龙记忆中陕北窑洞的贫瘠岁月,都在诉说着命运的刁难从不会因温柔而缺席。但恰恰是这些带着痛感的文字,让“觉醒”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当塞壬在父亲临终前读懂“宽恕不是遗忘,而是与残缺的和解”;当梁衡在徐霞客的足迹里看见“用脚步丈量生命宽度”的勇气,我们忽然明白,觉醒从来不是灵光一现的顿悟,而是在岁月泥沙中筛出珍珠的耐心。正如书中所言:“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这种豁达不是对困境的妥协,而是以柔化刚的生命哲学。
在“故乡”的篇章里,文字化作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刘醒龙笔下的陕北窑洞、张金凤文中石上扎根的南洋树,都在诉说着“根”的力量。最难忘那棵承载着童年记忆的海棠树,它不仅是物质匮乏年代的慰藉,更是游子心中永不凋零的精神图腾。
书中不仅有对亲情、困境的真实书写,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如敦煌九色鹿泥板的守护故事),更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如《屋后海棠》中以海棠树串联起的故乡记忆),更有该书自出版以来,因名家云集的阵容和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的内容,被读者评价为“迷茫时的心灵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效率至上的时代,《人生忽醒》更像一剂清凉散,让我们在狂奔中得以驻足,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活着”。书中反复出现的“慢”与“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存智慧:就像徐霞客用三十年丈量山水,不是追赶时间,而是让生命与自然的节奏同频;就像沈从文在牛棚里坚持读书,不是对抗苦难,而是在精神世界里修筑避难所。
《人生忽醒》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规避人生的风雨,而是如何在风雨中挺直脊梁,让每一道伤痕都成为照亮前路的光。正如汪曾祺所言:“人生忽如寄,莫负茶汤好天气”,当我们以从容之心接纳无常,以感恩之情拥抱当下,便能在岁月的淬炼中,遇见那个更加澄明的自己。
荐书人:陈刚,枣庄市青联副秘书长、滕州市政协委员、滕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