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那段沉重历史的大门。这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深刻剖析了鸦片战争中“天朝”崩溃的原因。它让我们看到,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清帝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晚清,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回首的历史。庙堂之上,那些掌握社会治理大权的老爷们,不思报国泽民,一味贪污受贿,处处勾心斗角,把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搅和得乌烟瘴气。他们闭关自守,以天朝自居,殊不知天朝之外,更有强敌日渐崛起,他们不肯睁眼看世界,腐败、保守、愚昧地活在自以为无比强大的天朝之中不能自拔,更不愿自醒。敌人的坚船利炮来袭时,老爷们束手无策,千里江山图遂变作为令人痛心疾首的刀俎鱼肉图。
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战争的描写。在硬实力方面,有所谓的冷兵器和热兵器,书中对中英双方的武器装备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描写。例如,中国的火器发展曾有过辉煌,如清代康熙年间清军的武器装备处于较高水平,但之后逐渐落后。广东铸造的大炮试炮时破损率高,铁的质量差导致炮管难以承受炮弹冲击等,这些都是对武器制造工艺、质量问题方面的详细阐述,让读者清晰认识到中国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并非偶然。书中详细分析了清朝军队的兵力构成、编制特点以及在战争中的实际调度情况,指出清军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八旗军队与绿营军队在装备配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反映出清朝军事制度的弊端。本书还对林则徐、琦善、杨芳、奕山等不同将领的制敌方略、战术安排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们的深度阅读体验得到淋漓尽致的满足。
客观性是本书的一大看点。作者以客观的态度描写了清军在战争中的种种失败和不堪表现,没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或传统观念而刻意美化或隐瞒。例如虎门战役中,清军的惨重伤亡与英军的轻微损失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的如实记录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清军的劣势。书中不仅描写了战场上的军事对抗,还涉及到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清政府在战争过程中的“剿”“抚”政策的反复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和决策的混乱;中英双方在外交谈判中的博弈,也影响着战争的走向。这种多维度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复杂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更在于政治制度的先进、思想观念的开放和民族精神的凝聚。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当下,不断学习进步,勇于改革创新,用历史之光照亮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荐书人:袁家峰,滕州市政协委员、北辛中学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