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敬畏生命
马洪伟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于2008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从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酋长遗孀的视角,讲述了这个家族五代人与命运、与自然抗争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描绘少数民族文化坚守与变迁的画卷,更是一部记录鄂温克族人的生存、发展与衰落的现实主义作品。

额尔古纳河右岸地处中俄边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跟随驯鹿觅食的脚步迁徙,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与严寒、猛兽、瘟疫等恶劣的生存条件抗争,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中的生存挣扎。正因如此,更展现了鄂温克人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坚强、无私、豁达的人性光辉。
鄂温克人对大自然充满敬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打猎、捕鱼,还是采集野生果实,鄂温克族人都遵守自然的规律,从不过度索取。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使得他们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世代繁衍生息。鄂温克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尊重生命,虔诚豁达。他们从自然中来,死后要葬在风里回归自然,他们搭建居住希楞柱(木房子)所用的松树,是用干枯的死树,不砍活着的松树。他们以打猎为生,但他们对获得的猎物也是做到最大的尊重。比如他们打获了熊,会先把熊头和心肝肺等取下来祭奠他们信仰的神灵,然后才会分吃。他们还会把熊的内脏或是别的猎物的内脏先取出来挂在风中,给这些死去的动物的灵魂进行告慰和祭奠,他们叫葬仪,只有经过了葬仪的动物他们才会吃。金得在生命的最后,他选择吊死在一颗枯树上,也不去伤害一颗生机盎然的大树。他们和自然融为一体,在他们眼里,生命是平等的,哪怕是一棵树、一只鹿。
父母、亲人、爱人、朋友、儿女、孙辈,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重复着死亡与新生,接替着奔流向前。生活在额尔古纳河边的鄂温克人,面对生死就像看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一样自然和无奈。他们平静的对待死亡,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意味着一个新生。就像列娜在冬天被冻死在雪地里,萨满说,列娜是天空中的鸟儿,她离开后飞回了天空,与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鸟在一起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死不过是一呼一吸之间。在鄂温克族人眼里,生命脆弱的本质在于大自然的威严,人类向自然索取,也要为自然付出代价。
读这本书,每个故事都汹涌着一种最原始、最质朴的爱恨、执着和善良,总会被他们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所感动。“靠老宝”是鄂温克族人建造在空中的移动仓库,鄂温克族人会把闲置和富余的东西放在里面,如衣物、皮张、食物等。靠老宝是从来不上锁的,即使不是本氏族的鄂温克人路过,如果急需东西,可以自取靠老宝中的物品使用,我想这就是最原始的共享理念,无私的利己利人。
妮浩是整个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人物。妮浩最后一次跳神,是为了祈雨而跳,为了众生而跳。“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挽救别人性命。在她的眼里,她首先应该是一名萨满,其次才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一次次灾难来临时,她总是选择成为一名守护神,一位萨满,这是一种超越人性的大爱。妮浩是生活的强者,不管命运为她制造多少悲剧,她都始终谨记自己的使命,包容一切、承担一切、奉献一切。
人生,就是一个在困境中不断磨炼自我的过程。当你成长到足够强大时,终能承受住生命的重担。
荐书人:马洪伟,滕州市政协常委、滕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民建滕州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