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善读书
书香政协|李政玲 精品好书推荐
时间:2023-11-06

水月镜中观古今  人生境中“见高山”

李政玲

“灼灼兮日华章,皎皎兮月流光”。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蕴和风格,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让中华文化的内涵熠熠生辉,闪烁其煌。经由平仄中的点点文墨,诗人们将心中的志趣情怀、眼中的万千景象、胸中的轻舟山海跃然纸上,书写着中国式的无限浪漫。

幽窗开卷,与诗为伴。当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跨越时空,在当下与我们同频共振时,倍感自己何其有幸,能在广袤的诗词天地中得此岁月馈赠。在与诗者的“对话”中,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维度,探寻人生境界之美。

在现代文学史中,有这样一位“诗者”,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化研究,几十年来任凭风雨变迁,从未改变。她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将中国古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真正学贯中西的诗词泰斗。这位诗者便是叶嘉莹先生。诗人席慕蓉直言“ 她就是诗魂 ”;痖弦称赞叶嘉莹是“ 穿裙子的士 ”;作家白先勇称“ 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央视颁奖词更是这样赞誉她,“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私以为,“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说的便是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她将看似纤弱的诗词,赋予了更为典雅的灵魂。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以该句命名的书物——《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在宏观上更给人一种温润空明美好的特质。“水中月”“镜中花”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虚幻,而是一种永恒的美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写“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一种广袤的境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一种永恒和延续。古今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愿却从未消逝,水和月都具有空明流动的美,尽管我们一生短暂,有生之年若能永葆追求美好的心灵,掬水盈手则月印水中,每个人都可以主动拥有这份幸福的永恒。在这独特的“水月镜象”里,不仅有叶嘉莹先生的普世情怀,更映照出先生传播中华诗词于寰宇的初心。

一世多艰,其心如水。叶先生带给世间的启发,以及打动我内心的,不仅仅是品读古诗词中的兴发感动,还有她充满韧性的精神品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我想这也是叶嘉莹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叶嘉莹先生所经历的苦,超乎常人难以想象,哪怕经历过诸多纷乱,受到过生活的三重打击,仍能在诗词中找到慰藉汲取力量,在黑暗中点亮自己心里的那盏灯。对每件事都保持着一种统一乐观的态度,这也是先生常说的“弱德之美”。何谓“弱德之美”?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弱德”之美,并不是成为弱者,而是始终保持谦卑的姿态,但也有所坚守,处于困境,勇于承受,不逃避也不放弃,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格——“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常说:“一个人要以天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即使悲愁如海,都要乐观人世,纵有逃禅之心,也不隐居避世。叶先生则根据老师的话体悟到,“伟大的诗人必须把‘小我’转化成‘大我’,把自己的胸襟扩大到对广大人世的关怀和对大自然的融入。”

叶嘉莹先生就如那苦难里开出的一朵花,尽管饱经风雨,依旧笑对人生。她的境遇,同宋瓷般宝贵,激励万千。瓷器“开片”时的细腻和漂亮,是需要冷热两级的极大的温差才能形成,人能禁得住多么大的落差,就能冶炼出多细腻精致的质地。诗中描写的“丝绸和旗袍”,也是先生借此隐喻,“人生经过不断的锤炼,到最后的境界是化为岁月淘洗的柔软,而不是刚猛的应对一切。”她用尽自己一生的修为,诠释了“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不开世法”,并将莲心赠予大众,为诗词发声。

以诗为盾,以月为妆。叶嘉莹先生在世俗洪流中静守本心,坚守住了中华传统文化墨香的继承与远洋。“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至上,方觉长风浩荡。”中华诗词之魂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刻入民族血脉,我们应永葆文化自信,在中华诗词里赏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在中华诗词的浩瀚海洋中汲取前往未来的力量,让中华文化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荐书人:李政玲,滕州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