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荒漠中寻找真实的自我
——读《悉达多》有感
赵 方
拿到这本书,以为是讲述佛陀悟道的故事。实际上,黑塞把释迦摩尼的名字——乔达摩·悉达多一分为二,悉达多是未成就的人,终其一生追寻真实的自我;乔达摩是一个已证悟绝对真理的人,已然征服了世间众苦并终止了轮回。黑塞借助悉达多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的故事,寄寓了自己对人类未来前途的思索。
少年时,悉达多聪慧好学、体态优美、渴求知识,为所有人所爱,给所有人以欢乐。但他始终为如何寻找最内在、最不可摧毁的自我所困扰。为追求心灵的安宁,他与父母坚定的道别,加入苦行僧的行列。青年时,悉达多认为“生活是痛苦的。”生活中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是假象、都是欺骗。于是有了第一次觉醒:消除了所有的欲望,就能摆脱渴望、摆脱追求、摆脱梦想、摆脱欢乐和痛苦,最内在的本质便会觉醒。
在与乔达摩对话后,悉达多被佛陀的学说所震撼,但又敏锐的发现佛陀教义的漏洞:佛陀可以讲授自己领悟到的学说,但是领悟本身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即“没有人可以通过配给学问而获得拯救”。任何教义都无法传授自我的意义与本质。内容和实质并非总是隐藏在事物后面,它们就在一切之中。悉达多终于有了第二次觉醒:以自我为师,从自我证得悉达多的秘密。
于是,中年悉达多抛弃教法,向生活中的“自我”学习。他向卡玛拉学习爱,跟卡马斯瓦密学做生意。他积攒金钱,挥霍金钱,学习娇宠自己的肠胃,学习逢迎自己的感官。世俗世界俘虏了他,财产和财富不再是游戏和玩具,已经变成锁链和重负。隐藏在悉达多内心的丑恶一一显露,失望和厌恶愈加沉重。在尝够了憎恶和失望后,他对一切感到厌倦。他渴望空寂,渴望安宁,渴望死亡。在他来到河边结束自己生命之时,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悉达多有了第三次觉醒:河水永无迁变却又刻刻常新。万物也像河水一样,既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下。
从河水中学习到倾听后,悉达多决定留在河边,和华苏德瓦一起参悟河水。曾经的伴侣卡玛拉在参加佛陀圆寂的葬礼时与悉达多相遇,在被毒蛇咬伤后的弥留之际,悉达多从往昔的爱人身上感悟到:生命永不灭,瞬间即永恒。
悉达多把他和卡玛拉的儿子留在了河边,他对儿子盲目、热切的爱,再次让他彻底成为完全的世人。在经历了儿子的不满、反抗,直至逃离后,悉达多在思考中感悟到,现在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正如当年自己对父亲做的事情一样:强逼父亲答允苦修,从此远离家乡。这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也是父亲的痛苦,更是芸芸众生在无数个轮回之中的痛苦。于是他最终参悟透了河水,有了第四次觉醒:所有善恶、悲喜,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客观的世界,所有这一切共同交融成万物奔流不息的进程,所有这一切共同谱成了生命的永恒旋律。
悉达多的修行历经学习、苦修、觉醒、世俗、修行、悟道,最终内心平静、圆融统一。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言传。一个人追寻自我的过程,是亲身经历,用心去感受的过程。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终有一天,我们也能在人生的荒漠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荐书人:赵 方,滕州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组织部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