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善读书
书香政协|宋可修 精品好书推荐
时间:2023-06-13

歌颂人间大爱 赓续民族精神

宋可修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了仙风君的《世纪母亲》,久久不忍释卷,通过阅读让我有幸领略“世纪母亲”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

开启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重厚少文、清新自然的文字;细细品读,印入脑海的是一个个代入感极强、生动鲜活的场景、片段。每一个字句、每一帧画面,对母亲的深厚情感自然而然地流诸笔端……

母亲、母爱,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和灵感源泉,古往今来,卷帙浩繁、不胜枚举。在文学作品中塑造“母亲”形象绝非易事,尤其是在人物设定、性格刻画、事件排布、冲突呈现上极易陷入窠臼、落入俗套。而本书作者以新颖的视角、传奇的经历和独特的讲述方式,将一位普通女性的个人命运与家国百年艰辛发展史交织融合,将平凡故事放诸于中华民族历经屈辱、苦难辉煌的宏大历史背景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文学内在的现代性和传统性实现了较好的融合,结构浑然一体,行文毫无造作,成就了这“赤子献给母亲的深情告白”“中国女性普通而不平凡的世纪史诗”。

作品中赞颂的“母亲的力量”,也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缩影,作者以“世纪母亲”曾经的多舛过往和命运转折,不断追寻的一生,折射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百年发展轨迹,充分印证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人物塑造上,《世纪母亲》也有别于传统母亲形象。书中的“母亲”既有传统女性的柔美善良,又有不让须眉的巾帼气概;既有追求信仰、深明大义的品格胸襟,又有临危不乱、勇于斗争的睿智果敢。这些特质在塑造不同阶段“母亲”角色时各有侧重,又巧妙地形成了一种平衡。在这种平衡下,人物个性与形象相得益彰,更为立体化和圆融丰满。

这表现出作者将已经封存沉寂的生活记忆化作鲜活灵动、真实感人艺术形象的文字掌控力与表现力,也体现出他对挖掘、再现重大历史题材的敏锐与热忱,以朴实而诚挚的文字表述了一个时代。

“母亲”是一位朴实且真实的农村女子,她的所有生命体验和表情都密切呼应着历史的行进步伐。比如其小时候的忍饥挨饿和在懵懂中与那位神秘女客人,也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三天三夜的交流,随后她接受女客人的熏陶,树立了要做好人、做好事、做善事的朴实信念。女客人对母亲的重要影响,隐喻的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母亲”大字不识、没有文化 ,是那个年代亿万万女性中及其平凡的一位,但她在困难时期以“敬天爱人,忘我利他”的大爱精神,承担起家庭重担、注重文化教育,用无畏、勇敢、善良的品德与压迫的社会风气作抗争,是动荡年代里无数中国母亲奋斗的缩影。

她将最浅白的语言、最朴素的道理,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子女们“多做好事、善事”,因为那样“心胸就会变大”“就会感觉愉快,生活得有滋味”。

这里的“母亲”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她代表着在家国苦难中磨砺出神圣光辉的那一代优秀女性,她们身上具有同样的特质——坚忍、智慧、勇敢、执著、包容、担当、明理感恩、襟怀博大……

“母亲”曾身处命运泥淖,却始终风姿挺拔,对真善美最质朴的追求和躬体力行,“敬天,爱人,忘我,利他”扉页上,简洁利落的8个字,毫无疑问,这是作者对母亲一生的总结。

我也有一位同样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作为子女、作为同时代的人,我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之情。母亲的生养、哺育、带教之恩,永远无法报答。感谢作者勤耕细作,把母亲的故事一点一滴凝练、汇聚起来,让我们对这无边大爱有了更为深沉的理解和回味,进而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走向复兴的精神之根与活力之源!


荐书人:宋可修,滕州市政协委员,界河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