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程 前 悦读分享
时间:2023-04-17
苏轼的家风
程前
众所周知,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均是流芳千古的文豪,苏轼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巨人,为世人敬仰称颂,是与他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苏轼的家风》。从书中第一章可以看出,苏轼的家风源于苏杲、苏序的“扶危济困”,继承了苏洵的“诗书传家”“志存高远”,在传承父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其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以德的家风,为其绚烂多彩的人生打下了亮丽的底色。苏轼良好的家风,首先体现在他作为儿子,勤奋好学,志向远大。苏轼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双亲,父亲苏洵,人称“苏老泉”,27岁以后才发奋读书,三次失意于科场,绝意与功名而潜心经史学术文章。求学先做人,苏洵十分了解苏轼的脾气和性格,在书中28页就有提到,苏轼聪颖,苏洵尤为自豪,但是苏洵也看到了苏轼身上过于豪放、收不住锋芒的弱点,因此取名苏轼,他在《名二子说》中解释道,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一辆车上都各司其职,唯有车轼,好像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是露在外面的横木。但是横木虽小却不可或缺,往往会在危急时刻扶危救困,同时也是希望苏轼不要显山露水,不要锋芒毕露。从这一页中还可以看出,苏洵教子十分严格,苏轼60岁时所作《夜梦》一诗中就提到“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意思是说苏轼小时候太贪玩,不知道读书,父亲苏洵监督他读书。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年迈六十的人,晚上做梦还梦到小时候被父亲严格监督读书的情景,这个严厉就并非表面严厉,而是严厉到骨子里了,正因如此,苏轼才能在后期的科举、制科考试中脱颖而出。这里也有必要提一下北宋的制科考试,制科考试是北宋朝最高级别的考试,北宋南宋三百年间,一共举行了22次制科考试,仅录取了41位人才,苏轼苏辙两兄弟都能位列其中,并且苏轼还取得了北宋建国100年以来的最高分,当时苏轼才25岁,苏辙22岁。如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优秀的家庭教育除了严父还要有慈母。书中24-27页对苏轼母亲程夫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知书达理,同时她非常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提到程夫人,就不得不提及她给苏轼教读《范滂传》,文中讲范滂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临刑前与母诀别,安慰母亲不要悲伤。范滂的母亲很坚强,安慰儿子道:“一个人既想有好的品德名声,又想要长寿富贵,如何两全?”苏轼深有感触,问母亲:“倘若我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会同意吗?”程夫人答道:“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这样响当当的言论,可谓中国教育史上闪耀至今的光芒,即使是现在,仍然值得父母学习。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立下远大志向,要做一个为理想、为正义不惜以死相争的人。此外,文中还讲到程夫人教导苏轼兄弟要像竹子一样,有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气节。程夫人天性善良,禁止家人捕鸟,对于万物心存善念,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教养,使得苏轼走上仕途后,虽然几遭贬斥,但每到一处都关心民生、勤勉尽责,造福一方百姓,让他在人生的历程中始终保有仁慈温厚的心灵世界。苏轼良好的家风,其次体现在他作为兄长,亦师亦友,呵护备至。苏轼与弟弟苏辙的感情被后人称为“史上最深兄弟情”,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书中230页提到,苏轼、苏辙的兄弟情谊,是在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故乡时,他们俩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日刻苦攻读;学成之后又跟随父亲出川,双双高中进士,一直到入仕之后才不得不分开。多年后,当知道苏辙生活中遇到不顺时,苏轼作诗多首安慰弟弟。在“乌台诗案”苏轼罹祸下狱后,苏辙呈上奏折《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免除自身官职为兄赎罪。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中秋时节,因感怀弟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水调歌头》。苏辙在为兄长所作的墓志铭中提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在这一点上,苏轼和苏辙二人可谓典范。苏轼良好的家风,还体现在其作为丈夫,情深义重,至死不渝。苏轼总共两任妻子,苏轼的发妻王弗性情温柔,谨言慎行,二人的婚姻美满恩爱。王弗初到苏家时,并未说自己读书识字,只是在做完家务后,常常来到书房静静地陪伴苏轼。有一次苏轼背书时卡壳了,十分着急,这时王弗轻轻一笑,背了一两句提示他,令苏轼大吃一惊,刮目相看。书中81页、93页均有提到,王弗知道苏轼性格耿直,特别留意他在外行事,每当有人来拜访苏轼,她便与苏轼一起分辨人情是非。王弗对待公婆亦十分孝顺,就像侍奉自己的双亲一样,深得苏洵和程氏夫人的喜爱。可惜王弗27岁时因病去世,苏轼悲痛万分,十年后还写下一首凄婉的词作怀念亡妻,情真意切,字字带泪。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勤俭持家,安贫乐道,不购买奢华的服饰,不贪恋物质的享受,在这一点上二人是相互影响、高度契合的。苏轼每每拿家里的钱物帮助别人时,王闰之从未表示不满。苏轼历经坎坷,往往是刚贬到一地没待上几年,又迁移到另一地,生活上的艰难可想而知,但王闰之一直陪伴,无怨无悔,对前妻的孩子也如同己出。苏轼对这一点特别感激,夸她“母仪甚敦”。王闰之与苏轼同甘共苦、相濡以沫25年,在46岁时离开人间。苏轼对她的思念挥之不去,久而弥坚。苏轼良好的家风,也体现在他作为父亲,乐于陪伴,关爱如山。苏轼一生起伏不定,几经荣辱,他的三个儿子也跟随父亲经历沉浮。他们虽然难能安定为学,但他们在优良的家风中耳濡目染,从幼年到成年时时接受着父亲的教导,个个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孝顺仁爱。苏轼并不像苏洵一样严格,他可谓慈父。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喜欢与他们一起嬉玩,稍有好一点的表现,便予以称赞鼓励。全家一起闲坐聊天时,苏轼来了兴致便会与儿子一起作诗,并毫无顾忌地公开夸赞诗写得好。被贬黄州时,苏轼带着家人早起种田,夜间织布,过起农家生活,“虽劳苦却亦有味”。苏轼新垦的荒地就在黄州东门之外,将其取名“东坡”,其号“东坡居士”就来源于此。重视家庭生活、乐于陪伴家人,是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鲜明特质。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苏轼的后代无法扬名于朝,只能耕读传家。但人们均相信,虽然湮没于乱世,但受到父亲、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的内心亦是丰盈富足的。苏轼丰富而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充实了古代教育理论素材,而且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启迪作用。我今天的分享主要从苏轼作为儿子、作为兄弟、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四个方面稍作总结,我们可以在书中更多的了解到苏轼浩荡的才情、渊博的学识、幽默的风格、从容的气度、刚正的气节、洒脱的气质,这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