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
杨列东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正像他在“原序”中所说,并没有别的理由,“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在于他对自己主张的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书文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我看到的苏东坡:一是其作品能使读者快乐。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所写的一篇文章,他就快乐终日。只要有苏东坡一首诗达宫中,神宗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现今人读之莫不如此。二是宦海沉浮却一心忧国为民。王安石的变法使农民逃离乡里,苏东坡虽无法一施援手,但却不停为他们呼天求救。杭州“苏公堤”、徐州故黄河畔之“黄楼”以及抗暴诗“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无不体现他总是关心世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隐讳鲜明个性。三是与百姓永为挚友。“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就是苏东坡的待人之道。
他的文采斐然,一生坦荡,乐观积极。如果说一个人,可以一生都让人学习,那么我的见解是:这个人就是苏东坡。前半生,要学苏东坡的是,肩膀上的责任从未放下过,肩挑责任但不世俗,做一个明事理、遵本心的人。后半生学苏东坡的是,走路的速度变缓了,但步伐更坚定了。
“想喝酒就喝酒,想吃肉就吃肉,还可以诙谐,幽默……”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就应该像苏东坡一样,看开了,风清了,云淡了,与其讨论理想追求,倒不如吃一口东坡肉来得舒坦。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说苏东坡更适合让人学习,更属于当代人的“理想型”,因为苏东坡是完美无缺的。
荐书人:杨列东,市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