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强化为国育才担当
杨列敏
曾国藩曾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毛泽东主席生前读了十七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数次引用《资治通鉴》原文。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精髓,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写成《资治通鉴启示录》。
昼夜展读《启示录》,一月而竟。掩卷覃思,深以为然:“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品德为先,坚持德才兼备选人之道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智伯好利而愎,数次请地于诸侯,而自恃强大,不听智果的话,最终亡国。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发展目标,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许多贪官相继落马。这些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也集中在“德”上。因此,我们选人用人既要坚持德才兼备,更要注重以德为先。将权力交给德才兼备的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德才兼备的人,也不能将权力交给有才无德之人。因为君子有德,其才可以用来为善,才越高,为善就越大;而小人无德,其才是为恶的工具,才越高,为恶就越大。
实绩为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人用人最终还是要看实绩。齐威王用人不偏听左右内臣,而是派人去看地方经济社会是否和谐健康发展。“田土开辟整治”是经济发展,“百姓丰足”是百姓安居乐业,“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是社会和谐稳定。即便是在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今天,这样的实绩观仍然不失其进步的意义。通过读《资治通鉴》,我们了解到,大凡朝政崩坏、纲纪废弛之际,或门第取士、或以貌取人、或卖官鬻爵、或任人唯亲,不一而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离开群众的评议和监督,选人用人就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公信度就会降低。而如何收集民意、听哪些民意、怎样确保民意的真实性,这些问题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管是“指责的话”还是“称赞的话”,齐威王都决不偏听偏信,而是“派人前去察看”,看基层的实际情况,听群众的普遍反映,然后自己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才得以“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知人善任,坚持扬长避短选用人才
用人的成败,决定事业的兴衰。每个人的德才都不一样,各有优点和长处,因此,因才定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做成。《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善于用人的故事:“子思向卫侯谈论苟变说:‘苟变的才干可以统率五百乘。’卫侯说:‘我知道他能够为将。不过苟变曾经做过官吏,收民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圣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因此几搂粗的良材中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好木工是不会抛弃它的。现在君王您正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选拔得力将士,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过就把卫国良将弃置不用,这事儿可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哇!’卫侯连拜两拜说:‘谨受您的教导!’”人的缺点虽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把人才用到正确的地方,用其长,避其短,就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书生切莫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在《启示录》的字里行间,我已然体会到当年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的良苦用心,意识到我们也应当和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一样,担负起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强国重任。
作者:杨列敏,滕州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