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学研合作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民革滕州总支 王茜
经济发展,是一个动能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隐藏着时代变革的密码。如何以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地都在探索、都在破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发力调结构,大力强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向滕州集聚、创新资源向企业(园区)集聚,建成投产中材锂膜、北玻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大批给滕州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大项目。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8%,拥有院士工作站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成立“千人计划”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与13名“千人计划”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市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获评全省首批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促进了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有效融合,激发了新动能发展活力。
虽然我市产学研合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处在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如政策导向不够明确、资金扶持不够充分、科技服务不够完善和高校院所、高端人才、高层次蓝领数量匮乏、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及广度、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还不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调研和论证,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市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就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因此建议:
一是发挥好机制的“引导者”作用。加强制度改革和创新,着力解决产学研合作链条上资源配置碎片化、条块分割孤岛化的问题。编制全市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制定出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激励政策》《引进专利项目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科技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引导我市产学研合作一体联动、“一盘棋”发展。
二是发挥好资金的“助推器”作用。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设立滕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引进高校院所的高新技术成果来我市转化;推动地方性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科技信用贷款;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间接投入方式,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例如对与高校院所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企业给予重点奖励和精准支持;对购买科技服务、设备生产线的企业,按其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等,让科技成果“尽显其值”,让重视科技创新者“尽享其荣”。
三是发挥好服务的“金纽带”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基础条件建设,为“产”和“研”提供优质服务。围绕我市机械机床、化工新材料、玻璃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抓好企业自主创新平台、产学研联盟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中介网络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摸清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底数,分期组织有针对性的专场科技对接活动。例如围绕机械机床这个我市主导产业,组织专场产学研洽谈会,有针对性的现场为企业与高校院所专家牵线搭桥;创建滕州市产学研合作网站,征集、发布企业的科研合作需求,加大整建制引进知名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力度,实现科技成果在我市就地转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是发挥好人才的“动力源”作用。树立人才第一理念,打好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组合拳。进一步梳理我市人才信息库,充分发现、利用好现有的各类人才;精准对接企业,编制紧缺型人才目录,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需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省“泰山学者”等高精尖专家和产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聘请急需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为顾问,定期互动进行技术指导;发现一批创业创新方面有“一技之长、一门绝活、一项爱好”的“民间人才”,培育一批民间“创客”;鼓励企业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依托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和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定制式”培养在职职工;搞好企业家及技工、蓝领队伍培训,并将其纳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持续开展“同心筑造滕州梦”优秀企业家、百名工匠、千名创客评选活动,让滕州涌现出更多的“名家”、更多的“名匠”、更多的“名士”。
新年伊始,我市即成立了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这必将为我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必将为我市打造产学研合作高地提供“强大引擎”,必将为我市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