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社情民意
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时间:2015-03-19

 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

调整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民建滕州总支副主委、市翔源物资有限责任公司政工科科长

杨恒雯 

现代服务业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服务和辐射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构筑“大旅游、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49.4亿元,同比增长7.3%,占GDP的比重达到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8.7亿元,同比增长12.8%;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7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9.2%;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25.9%,占全市地税收入的65.1%我市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新兴服务业还没有发展起来,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大多停留在传统服务业层面或局限在生活服务业范围内。三是现代服务业规模化效益不明显。我市服务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不强、抵御外部环境风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达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产业集中度很低,缺乏品牌企业和集团。缺少先进管理理念、高端技术力量和高级经营水平的现代服务型企业。四是现代服务业人才紧缺,难以满足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一方面利用我市产业优势,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包括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服务,大力提升制造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提升支柱产业的规模、行业影响力和产业聚集力。另一方面可鼓励其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将自身非专业化的内部服务外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门槛,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和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市场环境。

二、改造传统模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研究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创新网络销售模式,特别要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接替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服务、特色服务和创意服务。支持企业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服务于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三、立足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服务业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挥自身功能和提升空间绩效的重要手段。加快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从财政、税费、金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吸引优秀的服务业企业集聚式发展。依托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现有各类物流企业的整合,加快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相配套的各种专业特色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创建物流运输、公共信息、仓储配送三大平台。利用“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滕州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物流产业集聚区。构建区域性、专业性的集中转、配送和仓储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地区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解决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使每个行业都实现资源的适度集中,形成一批具有著名品牌、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

四、发挥资源优势,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服务业人才支撑。一是围绕市场需求,编制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发挥我市职业培训资源优势,设置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进行专业化定向人才培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有目的地到省内外院校直接招聘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进入服务行业;三是运用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开辟引才渠道,切实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使我市的现代服务业真正走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