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新的税收增长点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国税局党组成员、经济开发区分局局长 姜宏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滕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缓解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时间安排:2015年底,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取得决定性进展,税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基本达成共识;2016年要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政制度基本建立。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印发《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24条财税体制改革事项,并提到适时完善地方税收制度。专家认为,目前地方土地财政日渐式微,不会有多少发展前景,而举债的门槛又大大提高,在中央财力建设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地方会更多地依赖中央转移支付或税收返还。
按照中央、省近期释放出的财税体制改革信号,我市要在适应新财税体制框架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新的税收增长点,确保我市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继续发展好现有工业企业。多年来,我市经济一直在卷烟、煤炭、化工、机械、纺织等主体工业经济支撑下发展的,在提供税收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是吸纳人口就业的主战场,管着市民的“钱袋子”,居民没有收入,也很难去消费,更提供不了税收。
二是做大做强非煤产业。要在保持规模总量扩张的前提下,推动工业经济由重化工业为主向多元支柱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低水平粗放经营向高效集约集聚转变,逐步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加快推进煤化工向煤基新材料、机械机床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方向发展,尽快形成千亿级产业;积极培育玻璃深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装饰、汽车配套、不锈钢制品等六大百亿产业板块,各产业板块要围绕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条,吸纳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优势产业膨胀发展,促进非煤产业比重逐年提高。
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培植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五个新兴产业,加快滕州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实施“滕州英才”计划,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与企业合作,建设更多的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深入推进“百项技改”、“百项创新”工程,引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剥离。按照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关于“营改增”的规定,工业企业增值税属于共享税,而物流、仓储、运输等税收属于地方税,2015年“营改增”进一步扩围到建筑安装、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三产行业。实施企业二、三产业剥离,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扩大地方税源、增加可用财力。同时,要积极协调中联水泥、今缘春酒业、腾达不锈钢等企业的总部在税收方面向我市倾斜,把销售环节的税收尽可能多的留在滕州。
五是促进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配套,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相关行业协会,打造小而精、小而专、小而活的现代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