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社情民意
关于实施山区贫水区饮水灌溉工程的建议
时间:2015-03-19

关于实施山区贫水区饮水灌溉工程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南沙河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工作室主任     

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城乡安全供水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显著提高。但是,部分乡镇山区村,在日益干旱的影响下,由于基础薄弱、地下水严重缺乏,吃水和灌溉面临严重困难。以南沙河东部山区为例,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吃水难、水质差。南沙河镇辖38个村,总人口5万人,目前23个村吃城市管网水。东部山区有16个村,人口1.3万人,有13个村9600人因经济薄弱、地势高,没有吃上城市管网水,其中9个村吃的是浅层地表水,水质差且旱季供水不足。于泉、朱庄、南王等3个村去年夏季严重断水,镇政府联系市消防大队消防车,并用城管洒水车为群众送水近半个月。同时,有4个村原来有供水管道,但损坏严重,已不能正常使用。

二是找水难、打井贵。东部山区属峄山断层,是典型的贫水区,找水、打井成为多年的技术难题,目前16个村只有 5个村打出了出水正常的深水井,且水位在300米左右,投资大,水量不保证,很多村投资后也不见水。例如,目前打一口深水井,每米需360元左右,仅打井费用就超过10万元,同时配套费用还需10万元,导致镇、村均无力承担。

三是灌溉难、丰收难。全镇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山区耕地面积1.1万亩。灌溉主要依靠浅层井和水库坑塘蓄水,全镇90%的蓄水工程都集中在东部山区,其中有15个村有水库、坑塘、蓄水池,但存在年久失修、淤积严重、面积较小、渗漏严重等情况,致使雨季山上的雨水白白流失和渗漏。正常年份仅能灌溉3000亩,缺灌8000亩,雨水充足亩产达900斤左右,今年大旱有的村亩产不足200斤。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上放心、安全的饮水,旱时有水可浇,确保粮食丰产丰收,是山区群众的强烈愿望。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灌溉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全域城镇化和提高群众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建议如下:

一是将山区饮水和灌溉列入我市重要民生工程。建议我市将解决山区贫水区吃水、灌溉问题放在城乡供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组织有关部门、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调研,制定科学的可行性规划,拿出具体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将饮水灌溉工程项目全力向缺水区倾斜和扶持。要像我市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一样,大力推进山区贫水区饮水和灌溉工程。

二是推进山区贫水区城市管网工程建设。为解决山区群众长期吃水难问题,我市应深入推进山区管网水工程,同时将其他还没有连通城市管网的村一并纳入工程计划,确保管网水工程覆盖到每个村。对于供水主管网建设,因地势原因需要配备加压设施、建设高位水池等,由市财政投资建设,村内管道由所在镇、村和群众多方配套和筹资进行解决。同时,对部分供水主管道损坏严重的村纳入整修工程。在用水及管理上,实行“一村一表、一户一阀”,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杜绝因多村共用一表,一村出现问题而出现多村停水现象。

三是稳步推进水利项目建设。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实施打井与兴修水利工程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倾注精力、配套财力,大力实施打井灌溉工程,同时在灌溉配套设施上进行扶持。没有地下水,找水难、打井难的村,要发挥村庄现有水库、塘坝的作用,实施清淤、整修、深挖、改造、加固等工程,并进行防渗漏处理,确保下雨时山上的雨水留得住、不流失,水库不渗漏、蓄住水。例如,南沙河镇东部山区有北古石小二型水库,进行清淤治理后,可有效解决附近4个村共2500余亩地的灌溉问题,将进一步提高东部山区土地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