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区地下停车场使用有关问题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北辛街道党委副书记、政协工作室主任 刘继扬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购买力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私家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3万辆,按照现有人口计算,全市平均每7.4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并以每天60辆的速度增加。可以预见,在未来5年内,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将持续高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高、车水马龙、交通繁忙是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体现,但同时也对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如何整合资源、提高现有停车场所利用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考验执政智慧,而且关系到群众满意度的提升。解决得好,会使城市交通秩序井然,车辆行得畅、停得下,既方便群众,又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得不好,必然导致乱停乱放,交通混乱拥堵,给城市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提高城区地下停车场使用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停车场所主要包括地面和地下两大类型。地面停车场受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的制约,数量少、规模小、分布不合理,主要依靠挤占主干道、人行道施划的临时停车位缓解停车压力。这样虽然在城区“挤”出了不少停车位,但由于车辆增速太快,停车泊位远小于机动车数量,供需失衡问题仍然突出。相对于地面停车场,我市的地下停车场资源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可以加以利用。一是数量较多,分布广范。城区地下停车场共51处,建筑面积118.7万平方米。我市新建小区和酒店商场星罗棋布,再加上人民医院等单位,多建有地下停车场,能够满足群众在不同位置的停车需求。二是车位没有完全利用,存量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市城区地下停车位有53747个,多数正在建设中,尚未投入使用,目前有效利用率仅19%。三是处于地下,节约空间,可以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目前,一般认为停车泊位与机动车保有量的合理比是1.2~1.4:1,而我市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如果我们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城区地下停车场的作用,将能大大缓解停车难题。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提高城区地下停车位使用率,让闲置资源充分“活”起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二、具体建议
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独立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投资多、难度大、周期长,短时间内,我们只能着眼于提高现有地下停车场利用率,有序引导社会车辆转入地下,缓解地上交通拥堵、人车互争路权的紧张局势。对此,市委、市政府于近期出台了《滕州市机动车停放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包括地下停车场综合利用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在此,就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政策,提高城区地下停车场使用率建议如下:
(一)公开公示,盘活存量资源。全面普查城区地下停车位的使用情况,纳入统一管理,统筹整合资源;督促各产权单位向社会公开租售情况,接受业主或物业使用人监督,严查产权单位只售不租现象;加强价格监测,严格执行《滕州市城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实施方案》和《关于规范滕州市住宅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规定,防止产权单位借机哄抬车位租金,维护停车服务市场秩序。
(二)政策引导,有偿“错时”开放。根据单位白天和夜间车位供求变化等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实行政策引导,细化《滕州市机动车停放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研究制定地下停车位有偿错时开放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达到既能满足单位内部的停车需求、又能促使单位向社会积极主动开放停车位的良好效果,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单位增收增效的多赢局面。
(三)模式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创新服务理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重点路段、重要区域,探索实行政府购买闲置地下停车位的公共服务新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出行、就医等停车服务。这样既履行了政府建设公益性停车场的职责,又提高了城区地下停车场的使用率。
(四)“互联互通”,改善出行环境。加强“短板”建设,接续城市“断头路”,打造城区“微循环”;加强支线建设,深化背街小巷改造,减轻交通干道通行压力,为机动车就近转入地下停车场提供便利;加强末端建设,集中整治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交通秩序,构建和谐有序交通环境。
(五)部门协同,共建畅行交通。挖掘城区地下停车场的使用潜能、构建城区有序交通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公安、交通、城管、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应细化任务、通力合作,加强对地下、地上停车场的日常监管,做到思想、人员、精力、措施“四到位”;应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围绕改善城市环境、服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主题,有重点、有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政策法规、文明停车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车主改变停车习惯,把“车停地下”作为优先停车方式,逐步改善城区“地上挤,地下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