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娟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 政县扶贫办原出纳陈应山挪用扶 贫资金进行网络博彩问题、海南 省白沙县青松乡牙扩村原党支部 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互助社理事 长 李 桂 文 骗 取 扶 贫 资 金 问 题 ……”7月7日,国务院扶贫办从 中纪委通报和互联网舆情报道 中,摘选了10起典型案例,按贪污挪用、骗取套取、渎职失职顺序进行了通报。
在扶贫的道路上,各级党委 政府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想对策、出点子,或快或慢的致 力于摘下本地区老百姓贫困的帽 子,让老百姓甩掉贫困的包袱。但总有不和谐的步调出现,有的 干部踩不准精准扶贫的“鼓点”,打不准精准脱贫的“节拍”,不同 程度出现了务虚现象。然而,比起务虚的党员干部,存在于基层 群众身边,践踏群众利益的“蝇 贪”,更让群众感到厌恶.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王岐 山7月3日在召开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对胆敢向扶贫资金财物“动奶酪”的严惩不贷。
扶贫,是一项民生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 出“精准扶贫”,并立下军令状,要求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 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精准 扶贫,目的是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户,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走在小康致富的大道上。 据报道,2016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00 万人。有了国 家扶贫资金的投入,产业扶贫、 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扶贫、 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健康 工程扶贫等,才成为了撬动“穷 根”的得力杠杆。然而,正是这 些贫困人口活命的钱,却被某些官员堂而皇之的截留、挪用、克扣,这让原本就饔飧不济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诸如有的干部, 冠以各种理由,迟迟不把扶贫款 发到贫困户手上,一拖再拖;有的干部,十足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假惺惺的把扶贫资金财物送 到贫困户家中,还得抽点“好处费”,照顾大局;有的干部,干脆 把扶贫资金当作自己的“奖金”, 揣入囊中,为己所用。
诸如种种,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终究还是在作风上出了问 题,不舍得把扶贫“奶酪”让群众共 享。干部与群众利益背道而驰,其 原因无外乎交织着公私利益,而更现实的冲突是把私欲私利高高挂起,唯利是图,把惠民利民放在一 边,置若罔闻。如果缺少外力的有 效约束,缺乏问责追责机制的跟进,久久而之,势必会助长一些干部贪图扶贫“奶酪”的嚣张气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不得 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 13亿人民。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腐败,一直是党和国家热切关注的问题,也是群众的“最期待”。因此,针对扶贫领域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敢于得罪人,敢于去较真,动真格,亮真剑,及时出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惩不贷,绝 不姑息,这是历史使命,也是时代使然,关乎着千千万万贫困人 口的冷暖安危。据统计,仅 2016 年,山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就 查处扶贫领域问题 938 件,处理 1150 人,处分 1173 人。与此同时,山东省检察机关共查办惠农 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 539 人,占立案总人数的24.5%,挽回经济 损失2812 万元。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足以见证严惩扶贫“动奶酪”官员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动了扶贫“奶酪”的官员啃食着群 众的获得感,挥霍着基层群众对党 的信任。在强化监督执纪问题,夯实制度机制约束的同时,各级党委 政府要下大力气,不断增强党员干 部遵规守纪意识,涵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理想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说来,倘若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及 时走到群众中间,弯下腰来,嘘寒问暖,用实际行动展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风采,又怎能会落了个被问责追责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