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观海,字波远,号愧荻,福建瓯宁人。康熙壬午年科举考试举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选拔任命为滕县县令。在这时,严重的干旱已持续三年,土地都不长庄稼了。张观海到任后,详细向朝廷陈述旱情,请求破例缓征租税。雍正元年春天,旱情更加严重,张观海徒步祈祷,终于下雨了。但饥民无法得到食物,于是张观海急忙发放常平仓(常平仓,即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粮米,向上级呈文,得到赈济款二千五百两,发放时不依靠差役。
在这之前,他向上级陈述了救荒的四件事:一为截留运送给官府的粮食,一为请求开通海运,一为挑选大户征税,一为发款修城。上级都给予嘉奖,按照他所请求的办理。那些大户纳税不限多少,听其自便。运粮的河流经滕县辖境五十里,滕县奉命挖深疏浚。官府发款挖四千九百六十丈,张观海自己捐款挖二百三十八丈,通过救济河工也赈济了灾民,每个民夫给官制的钱九十,远近百姓争着赶来服役,每天有五千多人,田野因此没有饿死的人。
滕县过去给居民聚居处进行簿册登记时以大户充数,按照征税的簿册摊派规定征收的银钱,小保三、四两,大保七、八两,属吏差役利用法律条文作弊,苛刻勒索,官宦的后裔和读书人不能避免。张观海说:“怎么能破坏法律损害百姓呢?”然后全部予以革除。
老百姓打官司时,放给签牌,自己把自己拘禁到衙门,他分析判断案情,没有过夜的案牍。县里有一种恶劣的习俗,互相结下怨仇而不能打官司胜过对方,就自杀。每当此时,张观海都骑一匹马前往,有刑、仵、茶、皂(刑,管用刑的差役。仵,管验死伤的差役。茶,未详。皂,差役)四人随从,发给每天吃的粮食而不加干扰,从此人们互相告戒不要轻生。张观海根据乡里的报告验证结案,用棺材埋葬死者,共埋葬病死的乞丐一百零三人,当地的主人并不知道。滕县南社(社,古代基层行政单位)距离县城二百二十里,与徐州沛县地面相交错,风俗凶悍好斗。张观海请求把县丞(县丞,辅佐县令的官)移驻南社。
张观海治理滕县共九个月,雍正元年八月八日奉命调平阴任职。他不立即起程,说:“滕县粮食缺乏,我走了,谁来怜恤我的百姓?”于是向上司呈递文书,请求再次赈济,得到再次发放的官府赈济金二千两。走的那一天,满城的绅士和年高望重的人都来祝酒相送,妇女和乞儿边送边哭,乡民伏地请求,挽留不住,就竖起两面大旗,临城之南的上书“真民父母”,界河之北的上书“第一清官”,都刻石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