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鉴,字在兹,号熊峰,河南卢氏人。清世宗雍正八年进士,任邹、益都二县县令,以循良(即奉公守法)著称。清高宗乾隆五年,调任滕县县令。滕县幅员辽阔,每日值班接受各类文书,动辄上百份。王尔鉴才力敏捷,开阁判断讼辞,纤微实情也没有遗漏的,属吏和百姓畏惧顺服,诉讼日益减少。
孔子庙大成殿长期倾斜,王尔鉴聚集工匠,监督治理庙的外貌。因为新建立了学堂,他捐出自己的养廉(养廉,清代官吏于正式薪俸之外加给的一种收入)钱以准备供给学习所用的津贴。他经常亲自主讲,品评学生成就的高低,读书的风气于是振作起来。他尊重年长有学问的人,抚恤孤苦贫穷的人,亲自勘察灾祸,用恰当的方法处理。
当时滕县有大强盗隐藏盘踞,危害百姓。王尔鉴通过查访得知大盗的姓名,召集青壮年男子,把大盗全部擒获,四境从此安宁。
王尔鉴平素擅长书法,爱好吟咏。办公之余挥笔书写,数千言立刻写成,不用涂改。在滕县任中著有《山水吟》。乾隆九年,迁任济宁知州,滕县百姓攀拉车辕不忍离别,为他在城北四十里处竖立了感恩碑。
王尔鉴为人清高超脱,一尘不染。所到之处百姓热爱他的恩惠,佩服他的才能,有“风流使君”的称号。后来受到官吏议论的牵累而罢职,不久到四川补缺做官,做到知府。他刚到邹县任县令时,数登峄(yì)山,他的《廿四景诗》仿效赵文敏的《天冠山作》,书法仿效赵文敏的字体,连同其他题咏之作都刻在石碑上。峄山景色本来明净清朗,王尔鉴命令环绕上下种桃杏数万株,以供给附近穷人家的孩子。花朵掩映,山色灵秀,实在为茅草盖顶的穷人的房屋增添了美景,可以略见王尔鉴的风流与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