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字与皆,号谔亭,滕县人。张昌幼年聪慧,八岁能写壁窠书(壁窠书,亦称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古文《尚书》及《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称为壁中书,书中所用字体都是周代古文),九岁进入县中学府,督察学校教育的使者认为他的聪慧十分罕见,赐给他“九龄秀才”的印章。清高宗乾隆癸酉年(1776年),张昌被选拔送入京师学府。在丙子年顺天府乡试中考取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担任广东四会县知县。到任后,兴修水利,设置常平仓,创设义田、义学,进言知府。裁减六箔塘草租,把夜逢时(夜逢时,人名,一贫寒书生)从贫穷的读书人中选拔出来。张昌性情简朴,平易近人,无拘无束,但遇到事关名分教化及利害攸关的大事,就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如同崖岸断绝一样是非分明。他审理和判断案子如同神灵,没有滞留的案牍,他出口成章,手下判定,援例(援例,指引用成例)比较精确周密,老奸巨猾的属吏只能瑟缩地按他下达的文书办事,没有敢徇私枉法的,一年过去,全县治理得十分安定繁荣。
戊子年,大兵进剿缅甸,上司委派张昌办理军需物资,不久令他到营帐中佐理军务。战事平息,委任他为香山县令,调任东莞县令。东莞县,处于临海边疆交通要道,商船聚集,非常奸恶的人和大强盗出没其间。张昌善加安抚,巡逻警戒,宽严相济,因而草泽中没有强盗了。有鱼塘发现溺水死者的尸体,张昌奔驰前往查看,聚观者围得像墙一样,鱼塘上只有一扇小门关着,门内有向外窥探的身影,逮住审问,招认服罪,大概是罪犯在夜间把被害人推到水中的。其他审判疑案大都和这一样。
甲午年九月,调任罗定直隶州知州。过了两年,提拔为汀州府知府,以奉养老人为由请求辞官归家。
张昌的书法起初学习龙城张绥舆的继室、萧县吴作樟的女儿吴氏,吴氏号称江南草圣,张昌全部得到了她的传授。张昌中年游历滇南、两粤,纵观悬崖峭壁、深林幽壑的宏伟奇异,还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烟雨、山风海涛可喜可惊的景象,一切都用书法来表现,所以晚年书风更加苍劲古朴、雄伟秀丽、变化莫测,著有《滇南诗钞》。张昌居家恭顺退让,终日关闭门户,谢绝宾客。偶尔出游乡村别墅,不修饰车轿,头戴方巾,身穿田野之人的衣服,人们不知道他是以前的太守。张昌卒年六十五。儿子张化鹏有诗名,著有《对竹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