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子站群 > 党群机关 > 市纪委监委 > 精选评论

廉语清风丨修己以清心为要

时间:2025-08-1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修己以清心为要”见于清代学者金缨编纂的《格言联璧》,其意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清澈澄明,摒弃过度的欲望、浮躁的杂念。正所谓,清心则身正,身正则行端。无论为人处世,还是治国理政,修己清心都至关重要。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身之主宰便是心。心者,万事之原也。人的内心想法,是一切处世行为的源头。内心所想,思想所念;思想所念,行为所及。此中所谓的“心”,即初心本源。对于初心而言,其并非天生就能自然保鲜、永葆纯净,稍不注意,便可能被俗世尘埃所遮蔽,被欲望的潮汐冲刷褪色;久不滋养,则必如久旱之田,干涸枯萎,丧失蓬勃的生命力与纯粹的光芒。因此,“清心”二字,绝非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需要毕生勤勉擦拭、精心守护的漫长旅程。

清心必先正心,正心才能修身。正心作为修己清心的第一步,关键是要心地纯正,在内心立起一把衡量行为、评判是非的标尺。《朱子语类》有云:“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傅子·正心篇》指出:“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不难发现一个人底线的突破、行为的失守,可谓“存乎一心”。无论以权谋私失去公心,还是暗箱操作失去敬畏心,抑或是敷衍塞责失去责任心……内心的标尺歪了、偏了、坏了,便无法在诱惑面前站得稳、在考验面前守得住。清心修身之本,不在别处,正在于一颗“正心”——修炼内心、锻造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实现心正则欲不贪、心正则行不偏、心正则身不危。

心之澄澈,又尤重寡欲。欲望如风,过强则搅动心湖,卷起层层浊浪。白居易诗云:“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讲的是挣脱物役枷锁,在纷繁世界中求得心境的澄明与安宁。清心绝非枯寂和无欲无求,而是指对欲望的明智节制与从容驾驭,使心灵不为外物所奴役,不为私利所蒙蔽,在淡泊中守护本真,在简约中蓄养浩然之气。不管物质诱惑多么炽烈,只要内心坚守自律不溃败,便能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心力充沛、心有所定,淡泊名利、慎独慎初,就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在糖衣炮弹面前永葆本色,在纷繁诱惑中坚守初心。

时代变迁,风雨兼程,初心不改。时至今日,能否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仍然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清心之境并非遥不可及,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坚守本真的典范。焦裕禄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纯粹之心,艰苦奋斗、死而后已;吴玉章一辈子坚守“反省座右铭”,常警常省坚守底线。他们坚持自警自省、修身净心,主动检视言行举止、永葆清正廉洁的先进事迹,值得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躬身践行。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严以修身永无止境,党性锻炼、心性磨炼是终身功课,必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广大党员干部须把修己清心作为必修课,时刻对标党章党规要求、对标群众期盼,在纷扰中守得住宁静,在诱惑前立得住本真,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齐清)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滕州市纪委监察委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Tel:0632-551361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