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的重要实践主体,基层人大代表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依法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在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支持和保障基层人大代表依法履职,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时代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要求。
基层人大代表是基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主体。基层民主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石和生动体现,其广泛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特征尤为突出。根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我国现行277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比近95%,其中大量代表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一代表结构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人民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表明,基层人大代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主体,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其法定职责。
一方面,基层人大代表是基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直接参与者。相较于其他层级代表,基层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空间距离和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其履职活动更易于深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能够更直接地感知和汇集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这种紧密联系,使得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切。通过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基层人大代表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有序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有助于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在治理实践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基层人大代表是基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推动者。在人大会议期间,基层人大代表通过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将基层群众的声音系统性地传递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过程,为地方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基层视角和实践智慧,有助于提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环节。在人大闭会期间,通过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及代表小组活动等法定履职形式,基层人大代表能够持续跟踪了解政策法规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民主实践的真实状况以及群众诉求的变化,从而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机制真正融入基层社会,成为群众可感知、可参与、可评价的日常生活方式。
着力提升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的规范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站稳政治立场,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人大代表作为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其履职效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保障和运行规范。这一点在新修订的《代表法》第二十八条得到了直接体现,“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定期组织和协助本行政区域内的代表开展联系人民群众的活动,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这一法律规定,为基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组织框架和程序指引,体现了此项工作的法治属性和组织化要求。提升联系群众工作的规范化水平,需要各级人大机构依法履行组织、协调和保障职责。
提升代表履职规范化水平,需要引导代表深入理解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内涵,增强依法履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联系群众是法定职责而非个人行为。基层人大代表在开展联系群众工作时,既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设定的边界和程序,也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特点,探索更加有效的联系途径和方法。通过建立健全民意收集、分析、反馈的闭环机制,着力推动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各地基层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常态化调研视察机制、创新民主议事形式、深化协商民主实践、拓宽民意征集渠道、引入专家咨询评估、强化信息公开透明等工作方式,系统化、规范化地收集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样本。在此基础上,人大机关有必要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对于其中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应及时总结提炼,将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指引,为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提供更清晰的规范和更有效的工具,也为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提供来自基层的实践智慧和支撑。
建好用好基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载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代表履职方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技术支撑。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履职平台,能够有效克服时空限制,为代表更广泛、更及时地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便利,使代表联系群众的触角得以延伸、频率得以提高。同时,信息技术应用有助于实现代表履职过程关键环节的规范化记录和透明化呈现,这不仅为评估履职实效、改进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民主实践的感知度和参与感,使“民主就在身边”的体验更为真切。
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置于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的整体框架下进行规划和引导,重点在于构建安全、规范、易用的技术支持体系,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环境。基层人大应统筹考虑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的协同,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代表履职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为精准服务代表履职、提升工作协同效率奠定基础。此外,要加强对基层人大代表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新的履职手段。通过制度规范与技术赋能的有机结合,更有效地畅通和拓宽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为代表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