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条 用时0.014秒
的伦理底色。袁枚爱惜粮食、物产的理念,与他的为官经历有很大关系。乾隆年间,袁枚曾任沭阳县令,主政一方。上任伊始,迎接他的不是锣鼓欢欣,而是饿殍遍地、百姓流离。沭阳一县之地,竟有“饥口三十万”。袁枚亲眼见到无粮可食的悲惨场景,“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为了生存,夫妻反目,父子相食。到......
发布时间:2024.04.15
和规模比孔子时期更多、更大。墨子观察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面对战火纷飞,饿殍遍地的惨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其中,墨子的“兼爱”主张,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蕴含......
发布时间:2021.03.19
就不能改变。” 二 民以食为天。解决贫困,首先就要解决“吃饭”问题。近代中国,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难甫平,民生憔悴”,“吃饭”问题严峻。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年均粮食占有量仅208.9公斤。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
发布时间: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