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4条 用时0.019秒
非分的欲望,如物欲、嗜欲等,不加遏制则会冲出道德的堤坝,毁德败行。关于戒贪止欲的重要性,古人多有明训。《礼记·曲礼上》讲:“欲不可纵。”《韩非子·六反》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发布时间:2025.04.14
律和社会规范。刑,会意兼形声,从井,从刀。《易经》曰:“井,法也。”《说文解字》注:“刑,罚罪也。”“刑”的本义为处罚、治罪,作动词,如《韩非子·有度》讲道:“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又指刑罚,作名词,如《谏太宗十思疏》讲道:“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也可引申为法律,作......
发布时间:2024.11.12
俚语常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意在告诫人们控制欲望、行有所止。其实,古人对知止行止早有清醒认识。《韩非子》有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唐代娄师德以“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为座右铭。后汉扬州刺史巴袛“夜与士对坐,处暝暗之中......
发布时间:2024.11.12
贵贱贫富;反对战争,认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灾难。这种以民为本、关爱他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晚于墨子一百多年的韩非子曾经感叹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显学是指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韩非子在《......
发布时间:2024.10.12
有多余的财物;他凡事身先士卒,在征战中数次受伤,但从未表现出丝毫畏惧。他的部下无不为之感动,皆心甘情愿追随他。“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末期,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有次率军围攻卫国国都外城,他拿着坚固的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打不到的地方,击鼓命令战士进攻......
发布时间:2024.08.12
物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同理,人也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助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诸葛亮曾广泛研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不拘于一家之言,博采众长加以贯通,隆中十年取得了“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卓越学识。正所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
发布时间:2024.04.06
出现重大的过失。反之,若小处不察不止,终将酿成大祸。 善于从细小、细微之处观察、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为政者必备的能力和素养。据《韩非子》记载,当年箕子看到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时,十分忧惧。在箕子看来,用了象牙筷子,必定不会再使用陶杯,而改用犀角做的杯子;用了象牙筷子、犀角杯......
发布时间:2023.08.31
学、军事学等诸多领域,可称为中国最早的“百科全书”。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汉武帝......
发布时间:2021.03.19
》就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后来衍生出“克勤克俭”一语。《左传》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侈之别为德行和恶习的对立。《韩非子·显学》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以俭侈之辨来揭示人之贫富、国之强弱的原因。这都和墨子“崇俭节用”的观念相通。《后汉书•肃宗孝章......
发布时间:2021.03.04
图文并茂、生动详细地介绍了《民法典》的编纂历程、主要内容、新增亮点和变化等内容,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治典故功能区,以董仲舒、韩非子等法治人物为代表,展示了法治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变化、运用和成就,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趁着冬日的微风和暖阳,戴着花镜......
发布时间: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