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5条 用时0.015秒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其高洁的品格和隐逸的生活态度闻名于世。但他并非落落寡合,而是充满温情、喜爱友朋之人。他的交友之道,既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洒脱,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寻求精神共鸣。在《移居》诗中,陶渊明道出交友真谛:“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所谓“素心”,正是他追求的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21
实和踏实”,道破了生命意义的终极答案:不是追逐外界标定的符号,而是在所爱之事中完成对自我的确认。就像敦煌壁画的绘制者在洞窟中耗尽一生,就像陶渊明在东篱下采撷秋菊,真正的生命之光,永远闪耀在专注于本心的时刻。关于孤独,先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灵魂只能独行”。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当......
发布时间:2025.06.11
如自适其适”,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我室中所有之物而我用之,是我用物也;若必购致拣择而后用之,是我为物所用也。我为物所用,其苦如何?陶渊明之不肯‘以心为形役’者,即此义。”是我用物,还是我为物所用,是保持自己在道德上的主体性,还是甘愿成为物质的奴隶,一时选择前者不难,但要数十......
发布时间:2024.12.18
为道之存故也”,表示对贤者的尊敬之意,正因此贤者愿为他效力,如今道之不存,贤者自然抽身而走。至于“未曾得米弃官归”说的是“陶县令”的事,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下阕词中有个名句,即“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土地总是要变更主人,千年来不知流转了多少次,而一个人的嘴里能......
发布时间:2024.11.07
我国历史悠久,载籍丰富,诗人们也喜欢咏史。东晋、刘宋间的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柳宗元非常仰慕陶渊明,于是也写了三首,而略有变通:西汉名人疏广和他的侄子疏受乃是以要求提前退休著名的,柳宗元的处境、思想与此全相反——他是很有意于进取而被朝廷打下来的,如果......
发布时间:2024.09.02
会。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一代佳话。在中国音乐体系中,琴乐地位特殊,它不仅具有音乐功能,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和高度的文化属性。陶渊明曾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无弦之琴能使人体悟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天地同和有......
发布时间:2024.08.05
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既寤,怡然自得,通于圣道,二十八年而天下大治,几若华胥之国。”《文王操》讲述的则是文王的功德,用以歌颂文王。当陶渊明在田园隐居,拨弄自己的无弦琴时,道家文化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在古琴曲中完美体现了出来。道家强调无为与逍遥,古琴是道的载体,不再......
发布时间:2024.01.29
马迁将它引入《史记》,它便永久地留在了宦海中,拷问着官德人品。在它面前,有的人自责清醒而独立,有的人被鞭落于尘埃,落花流水而去。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之后,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
发布时间:2023.09.05
我们不难发现戴建业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其幽默解读古典诗词的背后都有充分的学理依据。本文试以网上流传的几个经典片段为例展开分析。 陶渊明“种的个鬼田” 戴建业教授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早在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研究陶渊明的学术专著《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发布时间:2023.08.24
证,博采历史文献中的天文记载,体现出扎实缜密的考据素养。 显然,叶先生更擅长诗歌评赏,最能代表早期风格的论文非《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的“任真”与“固穷”》莫属。据说,当年《中外文学》杂志的主编对这个题目并不十分感兴趣,但读完文章,顿觉精妙,决定立刻刊出。这篇文章以知性的考......
发布时间: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