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8条 用时0.021秒
树的种种好处,就下令编户植榕绿化。他带头在府衙门前种下两株榕树,并发动居民广植榕树。治平年间福州约有30万人,种下了数以万计的榕树,这才有了陆游在《度浮桥至南台》诗中所赞美的:“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的美景和惬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有张......
发布时间:2025.07.31
实现梦。给考生的材料里有三句诗,句句来自名篇,且步步递进:张若虚的“昨夜闲潭梦落花”,讲个体之梦;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与友人分享梦;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从个人之志,引向家国之思。中国经济,从来逐梦而行。45年前,温州姑娘章华妹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她那时的梦想是“能......
发布时间:2025.06.09
出观灯告示,但由于怕触怒田登,执笔小吏只好将“灯”改作“火”,张贴出来的竟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令客商和当地百姓大感恐慌。这则故事记载于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语即从此故事而来。田登官气十足,为了避自己的名讳,就强夺百姓“点灯”的说法,可见其平时对......
发布时间:2025.04.08
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词人蒋捷在南宋灭亡后,流浪途中经过吴江的吴淞江时有感而发,写的也是吴江的樱桃。木瓜则有南宋陆游对宣城木瓜奇香入木三分的刻画,他在《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一诗中写道:“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
发布时间:2025.03.31
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剑南诗稿》书影。陆游一生写了大量示子诗,图片展示的这首《示儿子》,全诗为“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雨润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课剥桑。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该诗写于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被罢官回家途中,最后......
发布时间:2024.11.07
龙身流光溢彩,可一窥秦淮灯彩的盛况。灯火相传中,人们依托当地的生产生活、礼仪祭祀,记录着千年来的烟火人间。灯火中还寄寓着游子的情怀。无论是陆游“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的慨叹时光,还是辛弃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铁骨柔情,寥寥数语道不尽情意的富饶与悠长。灯彩早已不局限......
发布时间:2024.09.23
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等诗句,都借长城抒发着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宋代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是陆游。他一生写了一万余首诗词,抒发了气壮山河的报国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长城是抵抗胡人南下的最为有力的军事设施,自然也就成了陆游用来鼓舞抗金斗......
发布时间:2024.09.09
陆游(1125—1210年)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二年(1166年)他因有人进言说他“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宋史》卷三九五),这次罢官使他的人生遭受重大挫折。《剑南诗稿》卷五《晓叹》云:“少年论兵实狂妄,谏官劾奏当窜殛。不为孤囚死岭海,君恩如天岂终极。”这与其......
发布时间:2024.07.29
不读书之关系。后来声木以先文庄公之谕,验之他人,果然如此,始信先文庄公当日严禁之有由也。虽说无“书烛”之称,并不意味着,读书灯不可用蜡烛。陆游在《斋居纪事》中就记载了读书用的蜡烛和灯油如何使用更加简便节俭:“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油。......
发布时间:2024.06.06
典籍的管理活动。这里的“典”,作为名词,是文献史料和重要经典的意思;如果作为动词,则有主持、主管、管理图书典籍的意思。曾经当过图书管理员的陆游就有一首诗说自己“曾典蓬山四库书”。明代管理图书的官员则被称作“典籍”。中国古代的藏书和图书管理活动源远流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
发布时间: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