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2条 用时0.014秒
(1778—1840)。尽管他的名字与事迹并不为大众熟知,但《清史稿》对他的评价很高,此书对乾嘉年间十多位河道总督分别进行点评,称赞他“卓为当时河臣之冠”。嘉庆七年(1802),栗毓美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道光十五年(1835),任河东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清代治理黄河与......
发布时间:2025.02.21
常为民请命。有一次孙权询问大臣为政得失,张昭直言法令太多、刑罚过重,建议适当减少。孙权心中犹豫不决,又转头问顾雍。只见顾雍胸有成竹地说:“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身为江东名门望族,顾雍治家有方,对后辈家教极为严格,始终用自己的谨言慎行为家人树立榜样。有一次,在亲戚家的喜宴上,顾雍......
发布时间:2024.12.26
体现,即把“孝”道扩大为对国家之忠。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提倡的“孝”道从家庭伦理层面延伸到了为政层面用来规范君臣之间的关系,“孝”道有了忠君的含义。《论语·学而》中提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即如果一个人孝......
发布时间:2024.11.12
濬不仅是明朝成化、弘治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早负“神童”“读绝”盛名,身后御赐“理学名臣”,史称一代“文臣之宗”。可以说,丘濬的读书和笔耕紧密伴随着他一生的仕宦生涯,他对于文风、学风的思考与实践也在此过程中渐次开展。博极群书,积学成德为己任丘濬的......
发布时间:2024.05.31
可奢望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不朴”是苦功和勤奋的凝聚。“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成功总是与苦功、勤奋和艰辛相伴相随。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勤学苦读著称,因家贫无书可读,只能依靠手来抄写,常常“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永字八法”创始人智永精勤于技,潜......
发布时间:2024.05.17
感情。在《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中还记载了另一则“钟子期善听”的故事。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
发布时间:2024.01.23
近世百年以来,誉之者褒为“一代完人”,毁之者贬为“千古罪人”。 曾国藩家庭出身一般,资质也一般,但他通过自己独到的为学为人为官为臣之道,一路精进,位极人臣,做到了绝大多数天下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得以善终。更难能可贵的是,后世几百年,曾国藩的子孙后代牢记曾氏家训,通过各自......
发布时间:2023.12.04
“苟非其选,器不虚假;苟得其人,委之无疑”,官不虚设,人不疑用,选官用人务求精当,如果得到合适的人才就信而不疑。 按照陆景的观点,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如身、手一般,互相信任,“君之任臣,如身之信手;臣之事君,亦宜如手之系身。安则共乐,痛则同忧”。进言之,天子能听臣下之劝谏而改......
发布时间:2023.08.30
尤其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从而融旧于新,构筑了此后两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涵: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化的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家国同构”。正如古语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发布时间:2020.09.27
其父刘焉那一辈起,刘家对蜀地的人两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礼仪维系上下的关系,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罚失掉效力。蜀地的人专权而为所欲为,君臣之道,渐渐破坏。给予高官表示宠爱,官位无法再高时,反而被臣下轻视;顺从臣下的要求,施加恩惠,不能的时候,臣下便会轻狂怠慢。蜀地所以到了破败的......
发布时间: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