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4条 用时0.013秒
一生见面的次数并不多,通过诗文进行互动,彼此欣赏、相互宽慰,直至今日,我们还能在一些著名景观中感受到两人的师生情深。慧眼识珠 寄予厚望北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苏轼在祝贺老师欧阳修致仕的一篇文章中,盛赞欧阳修“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并说自己“受知最深,闻道有自”。“......
发布时间:2025.10.15
到的曾巩唯一传世墨迹,字迹工整,笔画劲挺,恰如其人,平和坚韧。据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的考证,该帖为曾巩在越州通判任上所写的一封书信,时间当在熙宁十年(1077年)之前。曾巩在信中感谢收信人推荐自己回京任职。任职明州后,曾巩又到亳州任职,时间不长,除暴安良,恢复当地治安。元丰三年(1080年......
发布时间:2025.09.03
宋代,更是喝出了花样与奇闻逸事。我在披阅若干史籍之后,便有了宋人好饮的印象。自古诗文鼎盛之际,酒文化也必定发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熙宁年间东京城每年需糯米30万石来酿酒,而宫廷内用以酿酒的糯米也在8万石左右。酒之于世,上自缙绅,下达闾里,文人墨客,渔夫樵父,无一日缺此君。宋代......
发布时间:2024.09.23
从命。此类朝官与御史台酷吏沆瀣一气,妒贤忌能,陷害人才,诚可谓愚且鲁也。乌台诗案发生后,朝野震惊,波及后宫。各方人士反应不尽相同。王安石是熙宁变法时的宰相与新党领袖人物。苏轼与王安石曾有过政治分歧。王安石对乌台诗案的态度是鉴别此案性质的重要参考依据。乌台诗案发生后,王安石、张方平......
发布时间: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