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9条 用时0.014秒
中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留下了许多教学相长、师生情深的佳话。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与苏轼两人的师生情,令人动容,他们一生见面的次数并不多,通过诗文进行互动,彼此欣赏、相互宽慰,直至今日,我们还能在一些著名景观中感受到两人的师生情深。慧眼识珠 寄予厚望北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苏......
发布时间:2025.10.15
的逻辑、清晰的条理,文章便会散乱无章。文欲辨洁,次在语言之精炼和内容之真实。古来文章圣手,皆深谙炼字之道。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初稿开篇冗长,后删至“环滁皆山也”五字,境界全出。顾炎武著《日知录》,每日所得,必删之又删,直至不可更易一字。鲁迅先生的作......
发布时间:2025.10.15
一大智慧。三国时学者董遇针对弟子“苦渴无日”之惑,提出了“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之说,让所谓的“空闲时间”瞬间升值。宋代欧阳修所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则赋予所谓的“零碎时间”新的意义。“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
发布时间:2025.09.12
父亲身上关心黎民生计、坚持清白从政的品质,我们还将在曾巩身上清晰看到。2带经而锄 玉汝于成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江西人,王安石是曾巩的同辈,欧阳修是曾巩的长辈,是他毕生敬重的老师。《宋史》记载曾巩“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欧阳修对这位学......
发布时间:2025.09.03
子诸人书,不附桓温,自放于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邈不可及,为古今第一。”欧阳修评价颜真卿:“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柳公权在回答唐穆宗笔法之问时,更是道出培育传统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02
1057年)曾巩及第,走向仕途,在京时校勘、整理史书、诗文集,外任时勤勉为政,颇有治声,其间皆以文传道,不为空言。《宋史·曾巩传》评其“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是给这位持道自守、胸怀远阔的文章家的最好评价。明清时期,曾巩得到唐宋派、桐城派的尊崇,......
发布时间:2024.10.29
义廉耻,非同小可。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特别重视以礼仪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先秦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北宋欧阳修非常赞同这一思想,并丰富了内涵:“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
发布时间:2024.09.30
东京城王姓酒店比拼默饮,即斗酒。“终日不交一言,至夕,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传王氏酒楼有二仙来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难分胜负。当年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也是一位酒中豪杰,《醉翁亭记》写的就是他与文人雅士聚会酣饮的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许乃文人托词尔。而天才的苏东坡,不仅......
发布时间:2024.09.23
正是基于百姓对何易于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第一次提出了“循吏”之称,他心目中的循吏,主要是指能“奉法循理”者。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认为循吏是促成“法平政成”的有为官吏。作为官员群体中的一种类型,尽管循吏对地方的治理无论是在内容、方式上,还是在取得的成绩方......
发布时间:2024.08.09
蒙蒙的色彩,山透出薄紫色的光。这是属于诗人的颜色,起始于眼中之景,想象后投射给读者,你我读后又有了自己的投射,美的想象力就这样蔓延开来了。欧阳修笔下“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又该是怎样一番美不胜收的景象呢?细细想来……这是一部古典文学史,带你饱览“汉字之美”。《尔雅》里讲......
发布时间: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