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3条 用时0.021秒
太行山麓,一条蜿蜒的“人工天河”在绝壁间奔涌不息。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今林州)儿女用十年光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之渠,在太行石壁上镌刻出一部廉洁史诗。在这里,红旗渠纪念馆依山而建,红褐色的建筑与山岩融为一体,如同镶嵌在太行绝壁上的历史丰碑,用一件件展品诠释着红旗渠精神背......
发布时间:2025.04.21
的精神,玄奘日日前行,跋涉5万里,归国后译经75部1335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这般精神汇作江海,便是改天换地的伟力。太行绝壁间,数十万林县儿女钢钎作笔、汗血为墨,凿壁穿石、挖渠千里,十年凿就天河飞渡;毛乌素沙海畔,风沙成患,山西右玉20余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接力植绿,终以青翠接......
发布时间:2025.04.08
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几代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不怕啃“硬骨头”,用双手和钢钎、铁锤,历十载寒暑,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成功开凿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
发布时间:2024.09.20
以北方好山水著称。得益于当年修水库,方有了今天赖以行船的子房湖。上世纪60年代,村里比我略大几岁的青年人多被集中到此。红旗招展,开山放炮,和林县修红旗渠气势仿佛。1987年前后,我从郑州带着客人慕名前往,也是第一次游云台山。县里派人带我们进山,快到老潭沟大瀑布的时候,路还没有完全修通,......
发布时间:2024.01.29
行山陡崖峭壁上美丽的蓝色飘带,倍感震撼。再读郑雄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红旗渠》,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千百年来缺水的天然困境,坚信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立誓重新安排林县河山,30万大军,历时十年,绝壁穿石,修建了1500多公里的水上长城、人......
发布时间:2023.04.21
要岗位轮岗制度缺位、风险隐患排查不到位、印证管理失控、未严格执行审计内控制度等问题,这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伺机作案的机会。在呼和浩特市和林县农信社,员工王某某在任樊家夭、大红城信用社主任期间,利用其职务之便,冒用他人身份证,以化整为零方式给自己违法放贷74笔共计204万元,并将贷款挥......
发布时间:2021.08.16
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河南林州(原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十年九旱”。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林州“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 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
发布时间:2021.03.15
士硬是凭顽强意志舍生忘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美国不相信中国人能抵抗。打到你信,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共产党人不服输。河南省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有时甚至一旱数年。山区群众节衣缩食修建龙王庙,烧香叩头、焚香祷告,以祈求天神龙王降雨。然而,过了一代又一代,干旱缺水的......
发布时间:2021.02.24
起伏,伴着潺潺的渠水而激荡。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第一次来到红旗渠的人不免心生疑问:为什么在山上修渠?这渠又是怎么修成的? 历史上,林县严重缺水。翻开《林县志》,“旱”“大旱”“连旱”等字眼赫然在目。一度,没有比水更让老百姓期盼的了。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
发布时间:2020.12.14
前,这里曾是一片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 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一个名字:谷文昌。 一腔赤诚为人民 谷文昌,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南湾村一户贫农家庭,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军渡海解放福建省东山县,1955年起担任东山县县委书记。 当时的东山,寸草不生,沙尘滚滚。一......
发布时间: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