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1条 用时0.016秒
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令狐楚向富户借粮救济贫民,使流民数量大为下降,稳定了社会秩序。令狐楚对名利尤其淡泊。他于开成二年(837年)病逝,逝前曾对子女说:“吾生无益于时,无请谥,勿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铭志无择高位。”生不求利,死不求名,而当时的他,其实还在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
发布时间:2025.02.13
彦谦“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他心甘情愿过素俭的日子。不涉私,故能清正廉洁,他将清白视为最值得传给后人的财富,曾对房玄龄说:“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历史上贤母、贤内助为......
发布时间:2025.01.16
辛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作用”等。最后,我们重温张知寒先生的文字,来说明这本书的重要性:“薛河流域的薛国存在于我国历史上长达2000年之久。曾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做出过十分卓越的贡献,遗憾的是人们却早把它忘记了。过去的人们忘记了它,已是无可奈何的事,今后我们不应再把它忘记了。特别是......
发布时间:2024.12.18
愿听驱策卫中华”,再次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献身的革命精神。“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必武终身践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守与捍卫。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讲,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他读马克思主义,先读的是日文,慢慢地有了中文版本,当时反动派严禁马克思主义传播,他就越要找书来看。19......
发布时间:2024.02.22
起于羌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唐代李善还曾对“双笛”进行释解:“然羌笛与笛二器不同,长于古笛,有三孔,大小异,故谓之双笛。”按李善所言,“羌笛”“双笛”应皆源于古羌,可见古羌在乐器制......
发布时间:2023.09.01
购买枪支弹药,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家赖以生存的七八亩地和全部家产;为了帮助工人解决生活困难,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资甚至不惜借债来接济工人……他曾对妻子说:“一个人能为天下劳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动派,大家安居乐业,不就是顶好的事吗?” 为了党的事业,他冲锋在前。杨培森曾担任......
发布时间:2023.08.30
舞蹈),孔子对他的僭越行为相当愤怒,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连这样不合礼制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的呢?孔子还曾对三大氏族在祭礼完毕撤席时用《雍》的音乐来赞唱提出了批评,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当然,除了对贵族所用礼乐的关注,孔子也充分重视音乐对普通百......
发布时间:2023.08.24
的人,不迷茫,不徘徊,努力去抓住它,拥有坚定的目标,坚持不懈,我认为这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胜利了!人民日报、作家出版社等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都曾对这篇文章进行过全文刊载,感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检索进行全文阅读。最后借《阅读的艺术》这本书封面上的话送给大家“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
发布时间:2023.08.22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无法战胜的是自己的平庸与面对平庸的心态,困惑、怀疑、追问接连而至,循还往复。古往今来,没人能逃脱日常、逃脱平淡,我们都曾对魏晋风度与侠隐精神充满渴慕,而在当下,何以平静淡定竟成为一种奢侈品,难以寻觅?还有多少人能面对琐碎平凡甘之如饴? 记不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
发布时间:2022.10.13
内,一场名为《播火者》的沉浸式话剧,娓娓道来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生。 透过历史的烟尘,时间拨回到民国初年。李大钊曾对革命成果——建立共和制度欢欣鼓舞。然而,革命果实很快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十分关心国家命运的李大钊,这时已敏锐地感受到新的共和制度......
发布时间: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