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条 用时0.014秒
观点和论断构成。人民创造历史、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主体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真正......
发布时间:2024.10.14
书写。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超越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承认主体的能动性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通过双重逻辑超越,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哲学史意义上的根本革命,即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
发布时间:2024.04.18
论的忌讳。冯友兰先生指出,如果“虚”是指“气”的话,那张载的“合虚与气”,就变成了“合气与气”了。后来人们又认为,只要一讲“太虚”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对此我不能认同。物质的定义是客观实在性,可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谁能否认呢?它存在,但又无形无象。所以张载才专门以“太虚”为基础来构建自己......
发布时间:2020.09.16
现在有的人把董仲舒贬得很低,往往都拿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观点套解古代的内容,于是批评的声音就很多。他讲天人感应是“宗教神秘主义”“唯心主义”,他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形而上学,他支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是封建主义的思想。但我认为,秦朝以后就不是封建社会了,封建社会就是周朝那一......
发布时间:2020.08.26
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的,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涉及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世界观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发布时间:2019.04.01
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发布时间: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