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7条 用时0.015秒
柱石。柱石之坚,要有坚如磐石的决心与担当。《楚辞·九章》曰:“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因志向坚定不移,又怎能半途而废、甘愿放弃?《吕氏春秋·诚廉》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可以破开,然而不可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磨碎,然而不可改变它鲜红的颜色......
发布时间:2025.07.31
利除弊,礼贤下士,体恤百姓,因而国渐富、兵日强,政通人和,众志成城。一年后,有扈氏闻知,顿时打消进犯之念,自缚其身俯首请降。伯启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被记载下来,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这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先不要怨天尤人、四处抱怨,而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发布时间:2025.01.22
生活愿景汇聚起来形成共识,上下团结一致,官民同心归一,心想一处,力用一起,才能收获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团结生力量,聚力方致远。《吕氏春秋》曾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国家,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足,必须目标一致、齐心聚力,依靠同心同......
发布时间:2024.09.09
读扎希的《执一不二:〈吕氏春秋〉的诗笔记》,总有读钱春绮先生《浮士德》译本的感觉,《浮士德》虽然有很多译本,其中也不乏名家,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钱老译的,它的文字明白晓畅,读来毫无滞涩之感,带着如大河奔流般的浩荡气势,穿越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回廊中。扎希用现代诗的形式译注《吕氏春秋》,无疑......
发布时间:2024.05.31
农业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再生产,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很深,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和紧迫的时间性。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农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吕氏春秋·审时》提出“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的命题,并以当时主要粮食作物为例,详细说明了庄稼“得时”“先时”和“后时”的不同生产效果,指出“得......
发布时间:2024.05.22
桂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早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的记载。《楚辞·远游》亦有“嘉南洲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说法。可见桂花早在2000多年前就作为观赏植物了。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官府已经将桂花作为名贵花木和上等贡品加以栽种。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
发布时间:2024.02.26
偶然在已故琴家孙贵生的《琴韵声深 琴乐论述》一书中,读到关于伯牙子期的另一种说法:《吕氏春秋》也有记载“钟子期受成连百廿曲,补做五百八弄,为廿八调”……“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伯牙、子期其实并非陌路邂逅,用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流传千古,成为佳话。他们竟然都是成连先生座下弟子,二人各有所......
发布时间:2024.01.23
文过其意”,以“文”“质”分别代指文学创作中的虚拟和写实手法。 对于“文”与“质”的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人处世角度进行思考。《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孔子逸马的典故,说的是孔子的马跑到别人田里啃庄稼,结果被农夫扣下了。子路自恃勇武过人,粗鲁地命令农夫还马,而子贡则利口巧辞,给农......
发布时间:2023.09.22
《吕氏春秋·察微》言:“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元史·张桢传》曰:“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这些表述都警示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的端倪,当错误的念头、行为出现苗头时,及时加以防范和遏制,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重大的过失。反之,若小处不察不止,终......
发布时间:2023.08.31
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发布时间:2022.01.10